花蓮區農業專訊--土壤微生物及有機質相互作用國際研討會參訪心得--02
- 農事操作對土壤有機質之影響
多數農田土壤為種植作物,長期翻耕擾動,會造成有機質不易累積,需開發兼具作物生產與增加土壤有機質之農事操作。本場亦分享相關研究成果,如不同覆蓋作物應用於果園可以增加土壤有機碳含量,其中以越橘葉蔓榕有最佳土壤碳匯效果;此外採用有機栽培模式種植之龍鬚菜田區土壤,具有較多放線菌及硝化菌屬相關微生物,可能有利於作物生長。國外有關不同農事操作對於土壤有機質影響研究如下:
(一)土壤耕犁模式
美國研究團隊提出,於農田實施免耕或條耕栽培搭配種植綠肥作物可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統計數據顯示,免耕犁有助於減少碳流失達37%。
(二)覆蓋作物
會議中指出,於地中海橄欖園與果園中種植大麥、小麥、豌豆等覆蓋作物,會增加土壤POM、團粒穩定度與生物酶活性。
(三)生物炭
生物炭可維持數百年降解較慢,為良好碳匯資材,且可做為田間土壤改良資材。韓國團隊研究結果顯示,施用生物炭具有增加土壤有機碳潛力,且可改善土壤理化性質(如容重、酸鹼度、總碳含量等)。
(四)投入有機資材
於土壤使用有機質資材,可促進有機質累積,尤其資材之碳氮比會影響微生物和有機質之交互作用。日本學者試驗結果顯示,大豆殘體相較於玉米殘體,因碳氮比較低有助於有機質轉換為MAOM,增加土壤有機質累積。
土壤觀察主題田區參訪
本次田野參訪地點為栃木縣,參觀已休眠火山赤城山噴發形成之土壤剖面,了解火山灰土壤的特性與農業應用。火山灰土壤具有偏酸、容易缺水、吸附磷肥等特性,過去被認為不適合種植作物,但隨著耕作技術進步,陸續開發為農田。此次參訪的火山灰土壤水稻田,曾作為生產清酒的稻米生產地,但隨著市場需求變化,當地農民開始推行小麥輪作,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台灣除陽明山地區外,無火山灰土田地,因此臺灣農田較少有相同之土壤議題。火山噴發後形成之赤玉土與鹿沼土,具有偏酸、孔隙大、排水、通氣度佳等特性,適合用於園藝盆栽之介質。
								知識樹分類
							
						消費者知識庫 > 土壤肥料類 > 土壤微生物及土壤生物化學
消費者知識庫 > 土壤肥料類 > 土壤管理與改良
消費者知識庫 > 土壤肥料類 > 土壤肥料類-其他
消費者知識庫 > 其他 > 其他-其他
- 農業剩餘資材燃料灰燼肥料化應用114/10/27
- 花改場--自然解方、與鵬為伴—有機農田的生態營造與觀察114/10/13
- 文宣-強化韌性 照顧農漁民114/09/30
- 人事異動114/09/30
- 文樂部落常用植物-艾納香小知識114/09/30
- 文宣-獎勵農漁民子女就學金114/09/30
- 花改場--熱帶性低氣壓(TD09)接近南方海面 請花蓮及宜蘭農友預作防範114/09/17
- 花改場--蘭陽平原永續行動啟動 農業部攜企業共守友善農田114/09/17
- 花蓮區農情月刊--文旦產業數位轉型 就靠智能灌溉與雲市集數位行銷114/09/17
- 花蓮區農情月刊--阿娥又報報 宜花有機農業接軌國際永續114/09/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