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屆國際野蠶會議(The 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ildsilkworms)於2008/9/9-9/13在中國大陸瀋陽市召開。家蠶與野蠶,簡單的區分,專吃桑葉的蠶叫桑蠶,由於飼養的多是桑蠶,所以牠也叫家蠶;桑蠶以外,其他還有天蠶、樟蠶、柞蠶和蓖麻蠶,這些相對於家蠶,都叫野蠶。不論家蠶或野蠶,都是屬於鱗翅目的昆蟲。現任國際野蠶學會會長赤井 弘博士,亦是日本知名的家蠶及野蠶生理學專家,已連任多年,貢獻卓著。本屆會議的主題包括野蠶生理、生態、野蠶的飼養、飼料、病蟲害防治、野蠶絲的加工利用及其產業等。目前野蠶主要的產地,仍以中國大陸、印度為主,日本、印尼、韓國及非洲等次之。
取材自2008 Bulletin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Wildsilkworms國際野蠶學會公報(ISWSM) 附錄 : 野蠶之相關研究 一、蓖麻蠶與家蠶「雜交」 家蠶( Bombyx mori)與蓖麻蠶(Attacus cynthia ricini )分別屬於不同蛾科,前者家蠶蛾科之染色體數為2n=56,後者天蠶蛾科僅2n=28用一般育種方法,此二昆蟲不能交配。經華南大學與廣東蠶科所運用顯微注射技術,將蓖麻蠶之DNA植入家蠶體內,達成「科間雜交」(Interfamilial Crossing)開創應用「遺傳轉化」(Genetic transformation)替代傳統之「有性雜交」(Sexual hybridization)之範例。所得子代再以「回交」(Back Crossing)恢復家蠶之正常體細胞染色體。據報告,其對不良環境之適應力顯著增加。 二、野桑蠶與家蠶「雜交」 野桑蠶( Bombyx mandarina)與家蠶同屬家蠶蛾科,但不同「種」(Species),應用染色體切割方法,已將野桑蠶體內第「Z」條染色體上之顯性感光因子段剪接至家蠶染色體上,育成鈍感之家蠶新品種。(註:野桑蠶亦專食桑葉,但不具有「絹絲腺」(Silkgland),不能生產蠶絲原屬於桑樹之害蟲。) 三、天蠶與柞蠶染色質融合 應用微束雷射技術將天蠶( Antheraea yamamai)絹絲腺中之染色質(Chromatin)移置於柞蠶( Antheraea pernyi )之卵體內,使新生柞蠶產生天蠶之絲蛋白;為真核細胞(eucaryota)基因轉移開創新紀元。 四、柞蠶、家蠶合成抗菌物質(Antibacterial Peptide D) 應用生物技術將大腸菌(Escherichia coli )寡核甘酸(Oligonucleotide)植入家蠶或柞蠶體內,誘致蠶體血淋巴(haemolymph)產生抗菌物質(Antibacterial Substances),其中之抗菌合成物 (Antibacterial Peptide D)對芽孢桿菌( B.thuringienses)葡萄球菌(S.Viridans)及大腸桿菌具有極強之抑制作用,再將此等抗體接種於水稻、菸草或蕃茄體內。立即可使該等作物對白葉枯病及青枯病產生有效抑病力。據大陸華南大學指出,抗菌物質(Antibacterial Peptide D) 之分離技術已經成功,並可純化,大量合成作為生物防治劑。為蠶業開拓新領域。
禁止未經授權之複製或下載等用於營利行為,違者依法必究。 農業部 版權所有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維護單位: 苗栗區農業改良場 最佳瀏覽狀態為 IE7.0 以上, 1024*768 解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