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時報記者張存薇/台東報導〕
突破大目種釋迦不耐儲存的缺點,台東市康樂地區農友林義德、林裕順父子採用「健康果園管理法」,釋迦產量高、存放時間拉長十天,林義德號召農友加入,增加產量,目標打進外銷市場。
鳳梨釋迦、大目釋迦是台東縣特產,其中鳳梨釋迦經台東農改場輔導冷藏保鮮技術,外銷已八年,外銷量逐年攀升;可是大目釋迦還無法突破冷藏困境,迄今無法順利外銷。
務農五十年的林義德說,大目釋迦軟熟速度較鳳梨釋迦快,冷藏後會變成不會熟、果皮黑的「啞巴果」,所以無法大量外銷;看到鳳梨釋迦已打開外銷市場、價格也很穩定,他與朋友六、七年前開始苦思,如何突破大目釋迦的困境,「不外銷,穩死」。
林義德表示,健康果園的基本條件就是草生管理,不用化肥,因台東潮濕、釋迦病蟲害又多,要做到完全有機有一定難度,但至少可以做到安全用藥的吉園圃認證,並已進一步獲SGS無農藥殘留認證。
林義德指出,果實要耐儲存,果樹要先長的強壯,他採用生物科技營養劑加強樹體健康,一棵大目種釋迦果樹約結卅、四十顆果,他的果樹可結近一百顆。
「目標就是要外銷!」林裕順觀察,大目釋迦國內市場開始萎縮,老人家怕糖尿病不敢多吃,年輕人也不愛吃;而產量要夠大,才會有貿易商願意出口,希望號召有意願加入的農友一起打拚。
釋迦栽種 父子傳承再創新
記者張存薇/專訪
務農五十年老農夫林義德、搭配六年級後段班的兒子林裕順,傳統與創新兼顧,攜手開創大目釋迦新未來!
七年多前因媽媽生病,林裕順從軍中退伍,返鄉接手農業,林義德憑經驗種釋迦,林裕順則看到細節處,想要改變。為了儘快學會和爸爸一樣種果樹的好功夫,林裕順聽說那邊農友釋迦種得好、就去人家果園觀摩,碰到不願意分享的,就多去幾次,「多多少少也能有收穫。」「感謝爸爸很開明,願意讓我嘗試!」從釋迦剪枝開始,林裕順就有不同想法,提出不一樣的剪法,林義德則會留一塊區域讓兒子試看看,研究比較那種作法較好,父子倆是伙伴,也相互競爭,一切都是為了讓台東特色的釋迦產業可長可久。
林裕順說,從小跟在父親身邊幫忙,務農並不陌生,越做也越有成就感,不過碰到颱風造成重大損失,讓他沮喪的不得了,也是林義順耐心開導他,讓他學會不放棄。
林裕順尊重傳統,但也注意發展趨勢,成為爸爸不可缺少的好幫手。
他說,以往民眾喜歡買又大又漂亮的釋迦送禮,現在卻怕無法一次吃完一整顆,反而一斤左右的大目釋迦較受歡迎;以往民眾喜歡奶油黃綠色的外表,這幾年又變成喜歡綠色果皮,林裕順注意到這些小改變,與父親共同想出對策,一次又一次成功的抓住消費者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