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防治最速報 / 最新消息 / 苗改場闊腹螳螂繁殖技術轉移 有助害蟲防治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苗改場闊腹螳螂繁殖技術轉移 有助害蟲防治
發文日:97/10/23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苗栗區農業改良場經多年研究,已成功研發本土「闊腹螳螂」的大量繁殖技術,移轉給花蓮縣大豐社區,成為國內首件將天敵大量繁殖技術移轉民間應用的案例,除可防治害蟲外,也能作為生態教育展示用。
苗改場的研究發現,在50平方公尺大的苦瓜農園中放入50隻闊腹螳螂,就可有效減少害蟲發生,其中蠅類、蛾類的密度大為降低,效果相當顯著。苗改場已掌握其生態習性,完成開發室內闊腹螳螂大量飼養與繁殖,目前已有花蓮縣大豐社區以產學合作方式取得量產技術移轉,成立螳螂復育館,開始供應有機農業的農民應用於害蟲防治。
苗改場表示,天敵昆蟲在自然界的生態平衡中占有重要角色,其中螳螂為大型捕食性天敵昆蟲,具有捕食量大、捕食時間長、食蟲範圍廣泛等優點。螳螂分布於熱帶或亞熱帶地區,全世界約有2千種,台灣已知有30多種,其中較常見的是闊腹螳螂、中華大刀螂及小螳螂3種。螳螂具咀嚼式口器,前足特化成鐮刀形,常作祈禱狀,因此又稱「祈禱蟲」。
螳螂生活於平地或低海拔地區,若蟲及成蟲均能捕食害蟲,捕食期長達4、5個月,初孵化若蟲,以小果蠅餵食,3齡後可以蒼蠅為食餌,亦可以鱗翅目幼蟲、蟋蟀及麵包蟲等代替。若蟲經過6、7次脫皮後變為成蟲,交尾時間為2到5小時,每隻雌蟲可產3到5個卵囊,每個卵囊內約可孵出100到200餘隻小螳螂,剛產出的卵囊具黏稠性,遇空氣後漸漸變硬,以保護卵粒。由於闊腹螳螂體型大,繁殖力強、捕食量大及食性廣,只要是活蟲幾乎都吃。
闊腹螳螂除適合作為種植蔬果的天敵昆蟲外,還可供休閒農場作為生態教育的活體展示,兼具生物防治及教育等用途,想進一步了解此項技術,請洽詢037-991025轉17苗改場助理研究員吳春美小姐。
本網站為農業部版權所有,所刊載之內容均受著作權法保護,歡迎連結使用。
禁止未經授權之複製或下載等用於營利行為,違者依法必究。 農業部 版權所有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維護單位: 苗栗區農業改良場 最佳瀏覽狀態為 IE7.0 以上, 1024*768 解析度
禁止未經授權之複製或下載等用於營利行為,違者依法必究。 農業部 版權所有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維護單位: 苗栗區農業改良場 最佳瀏覽狀態為 IE7.0 以上, 1024*768 解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