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最新消息 / 新聞特報 / 台灣原生蕨類保育成果豐碩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台灣原生蕨類保育成果豐碩
發文日:98/06/23
記者石賢民/集集報導
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為保存台灣原生蕨類植物資源並提供試驗研究與解說教育資材及場所,在該中心低海拔試驗站設置的蕨類植物園已成功栽植台灣原生蕨類三十二科二百餘種,植物生長繁茂,深具研究及教育價值。
特生中心民國九十年開始在其低海拔試驗站設置一座可提供種原保存、學術研究與解說教育的蕨類園,將園區依蕨類植物的特色規劃出生活區、分類區、生態區及休息區,經過四年的撫育管理,園內蕨類植物生長茂盛,共有三十二科二百餘種,除了作為提供學術研究、解說教育之活教材,漫步其中讓人有重返侏儸紀時代的深刻體驗,也是一處絕佳的生態旅遊景點。
農委會特生中心說,蕨類園海拔高度約一千公尺,內有假山、瀑布、水塘、溪流、枯木、石堆等景觀設施。依循參觀動線,在生活區中可看到具食用性的山蘇花、過溝菜蕨等;具有醫療效果的金狗毛蕨、伏石蕨、鳳尾蕨、烏毛蕨等;具景觀作用的鐵線蕨、筆筒樹等。分類區則按蕨類分類系統規劃種植不同分科之代表性蕨類植物。生態區則依地形之分割及高低變化,規劃出陽性、中性與陰性蕨類植物的栽植區,如陽性的傅氏鳳尾蕨、假毛蕨、密毛小毛蕨,中性或偏陰性的廣葉鋸齒雙蓋蕨、鞭葉耳蕨、台灣桫欏及觀音座蓮等。
此外,該蕨類園採取自然生態的原則,使用自然的材料,避免水泥化的施作,四年多來,在蕨類園內,大多數的蕨類植物已可天然下種繁殖,其中在動物方面,盤古蟾蜍、拉杜希赤蛙、蜻蜓及豆娘的幼蟲-水蠆均可順利繁殖成長,螳螂、竹節蟲等大型昆蟲也隨處可見,偶亦可見到樹鵲、白鶺鴒等鳥類飛入園內覓食,讓諸多的參觀者常驚讚不已,豐富的資源已使蕨類園成為一座兼具種原保存、學術研究與解說教育的多功能生態園區。
地方綜合─ 日期:2008年08月02日
轉載於中華日報
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為保存台灣原生蕨類植物資源並提供試驗研究與解說教育資材及場所,在該中心低海拔試驗站設置的蕨類植物園已成功栽植台灣原生蕨類三十二科二百餘種,植物生長繁茂,深具研究及教育價值。
特生中心民國九十年開始在其低海拔試驗站設置一座可提供種原保存、學術研究與解說教育的蕨類園,將園區依蕨類植物的特色規劃出生活區、分類區、生態區及休息區,經過四年的撫育管理,園內蕨類植物生長茂盛,共有三十二科二百餘種,除了作為提供學術研究、解說教育之活教材,漫步其中讓人有重返侏儸紀時代的深刻體驗,也是一處絕佳的生態旅遊景點。
農委會特生中心說,蕨類園海拔高度約一千公尺,內有假山、瀑布、水塘、溪流、枯木、石堆等景觀設施。依循參觀動線,在生活區中可看到具食用性的山蘇花、過溝菜蕨等;具有醫療效果的金狗毛蕨、伏石蕨、鳳尾蕨、烏毛蕨等;具景觀作用的鐵線蕨、筆筒樹等。分類區則按蕨類分類系統規劃種植不同分科之代表性蕨類植物。生態區則依地形之分割及高低變化,規劃出陽性、中性與陰性蕨類植物的栽植區,如陽性的傅氏鳳尾蕨、假毛蕨、密毛小毛蕨,中性或偏陰性的廣葉鋸齒雙蓋蕨、鞭葉耳蕨、台灣桫欏及觀音座蓮等。
此外,該蕨類園採取自然生態的原則,使用自然的材料,避免水泥化的施作,四年多來,在蕨類園內,大多數的蕨類植物已可天然下種繁殖,其中在動物方面,盤古蟾蜍、拉杜希赤蛙、蜻蜓及豆娘的幼蟲-水蠆均可順利繁殖成長,螳螂、竹節蟲等大型昆蟲也隨處可見,偶亦可見到樹鵲、白鶺鴒等鳥類飛入園內覓食,讓諸多的參觀者常驚讚不已,豐富的資源已使蕨類園成為一座兼具種原保存、學術研究與解說教育的多功能生態園區。
地方綜合─ 日期:2008年08月02日
轉載於中華日報
本網站為農業部版權所有,所刊載之內容均受著作權法保護,歡迎連結使用。
禁止未經授權之複製或下載等用於營利行為,違者依法必究。 農業部 版權所有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維護單位: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最佳瀏覽狀態為 IE7.0 以上, 1024*768 解析度
禁止未經授權之複製或下載等用於營利行為,違者依法必究。 農業部 版權所有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維護單位: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最佳瀏覽狀態為 IE7.0 以上, 1024*768 解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