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認識原生野花 / 原生野花圖鑑 / 泥胡菜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泥胡菜
發文日:110/06/30
泥胡菜
科別:菊科
學名:Hemisteptia lyrata (Bunge) Fisch. & C.A. Mey.
別名:泥胡菜、野苦麻
分布:分佈於海濱至海拔800 m之開闊、荒廢地
花期:11至隔年5月
植物型態:二年生草本,葉呈互生,羽狀深裂,上表面綠色,下表面被白絨毛。頭花筒狀,繖房狀排列;總苞卵形,苞片多層,覆瓦狀排列,外層總苞片外側有有龍骨狀突起;小花管狀,兩性可稔,花冠筒細長,紫紅色。瘦果多稜形,深褐色,外層冠毛短,宿存;內層冠毛為羽毛狀剛毛,易脫落
繁殖:種子
應用:泥胡菜全草可入藥、具有清熱解毒、消腫祛瘀之功效。已鑑定分離泥胡菜約50多種化合物,主要為黃酮類、木脂素類及倍半萜內脂類等。其中黃酮類化合物包含芹菜素、山萘酚、芸香苷、有機酸類等(薑等, 2012)。藥學試驗方面,以95%乙醇萃取泥胡菜之化學成分,能降低小鼠炎性組織中PGE2的含量,進而降低發炎反應(龔與鄒, 2010)。泥胡菜水提取液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巴氏桿菌、鏈球菌、沙門氏菌、大腸桿菌等有抑菌作用(隆等, 2007)。具有抗腫瘤活性、抗炎、抗菌等作用。
參考文獻:
(1). 張永仁. 2002 野花圖鑑1平地低海拔篇. 遠流出版社 台北市. 台灣. p.284.
(2). 隆雪明、游思湘、劉湘新、扶亞祥. 2007. 泥胡菜水提物的體外抗菌作用試驗. 28(11):37-40.
(3). 薑政起、李琳琳、徐珍、張英華、王威. 2012. 泥胡菜屬植物化學成分與藥理作用研究. 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 28(2):353-355
(4). 龔夢鐫、鄒忠杰. 2010. 泥胡菜抗炎作用的實驗研究. 中醫藥學報 16(2):59-61.
本網站為農業部版權所有,所刊載之內容均受著作權法保護,歡迎連結使用。
禁止未經授權之複製或下載等用於營利行為,違者依法必究。 農業部 版權所有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維護單位: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最佳瀏覽狀態為 IE7.0 以上, 1024*768 解析度
禁止未經授權之複製或下載等用於營利行為,違者依法必究。 農業部 版權所有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維護單位: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最佳瀏覽狀態為 IE7.0 以上, 1024*768 解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