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緣起
臺灣地理位置處於北半球,部份禽鳥具季節性生產特性,鵝隻亦具有此特性於每年9月至翌年3月之間為自然產季,其他期間則處於休產狀態,自然生產季節雛鵝往往供過於求,造成供需失調現象,而在非產期之雛鵝量少且價格比正期雛鵝高出數倍多,於是乎倒頭鵝生產為種鵝業者競相追求,各自擁有獨門技術面自喜,唯要大量且穩定生產之技術尚不盡成熟。
二、研發歷程
(一)夏季人工環境溫度調控
彰化場70年代曾在熱季以冷氣房飼養種鵝方式進行產期調節試驗,冷房控制在28℃左右並輔以日光燈光源,增加採食時間,雖在夏季採食量可達預期,比正常室外飼養增加,但對於夏季產蛋是乎看不到效果,因當時並未注意光照影響,但此試驗可以確定「維持產季採食量水準」並不能達到產期調節效果。
(二)地區環境異地飼養
種鵝以人工控制溫度方式飼養達不到產期調節效果,彰化場民國76年進行第二階段的試驗,尋覓自然環境且夏季溫度較低之地區進行,最後確定與南投縣高海拔(約2000公尺)之清境農場進行合作試驗,種鵝飼養於遊客中心前開放式水池,該批鵝隻兼顧觀光遊憩功能,進行整期之夏季飼養觀察,每週定期供應本場飼料並觀察產蛋情形,結果仍不如預期具有產期調節功能。
(三)強制換羽應用
蛋雞飼養管理技術已非常成熱,仿強制換羽技術管理種鵝,在正常產季以限飼方式管理,使鵝隻處於休產狀態,當正常產季結束前2個月將該批種鵝強制換羽後,並循序漸進增加給飼量,觀察非產期之產蛋情形,在環境儘給予樹蔭為佳,結果亦不如預期之產蛋量,雖有少數產蛋,但其種蛋受精率極低(約在30-50%間),顯示雖可部份產期調節功能,但在受精率方面仍有待突破。此種方式大概為應用於民間早期生產「倒頭鵝」之管理方式居多。
三、光照長度試驗
累積上述試驗經歷,民國78年以36隻母鵝分3組進行不同光照長度調控飼養試驗,鵝隻以籠飼飼養於光照控制室,光源為一般烏絲燈炮(60W),以感光度測量鵝隻可感受強度約為20LUX,經一產季觀察母鵝產蛋情況,顯示母鵝給予適當光照長度,其在非自然產季之母鵝具有相同水準產蛋量,可以確定母鵝產蛋有極顯著受到光照長度影響。因本次試驗鵝隻飼養於個別籠,雖可有效控制鵝隻產蛋期,接下碰到另一技術為種鵝人工授精技術再提升問題,先前本場研發之鵝隻人工授精,其受精率偏低約在50%左右,本場種鵝選育需要籠飼配合人工授精之方式,增加單位飼養密度及產能,遂將種雞使用之膣外翻法應用在鵝隻人工授精,結果種蛋受精率達85%以上已可大大改善受精率不佳問題。當時僅著手於母鵝產期調控問題,當非繁殖季時,結果發現母鵝持續產蛋中,而飼養於一般環境之公鵝精液中竟然沒有精蟲,生殖器亦逐漸萎縮;由此又可確定公鵝精子成熟亦受光照長度影響。綜上結果公母種鵝繁殖均明顯受到光照影響,或可以冷涷精液輔助增加產蛋受精率。
四、結論
目前臺灣地區種鵝產期調節技術廣範於業者使用,且可以穩定生產所需雛鵝,民國85年以後幾乎沒有專門生產倒頭鵝之種鵝場,從此倒頭鵝名詞亦不復存在於種鵝業者,當今市面上全年均可買到生鮮優質鵝肉。當產期結束後發現該批種鵝恢復次一產次之管理可以應用多元因素調整,尤其比一般飼養鵝隻之皮膚褪色更嚴重,休產期除了換羽及其他營養調整等措施,這些成了該批種鵝使用年限及產能關鍵。
五、產期調節後再省思
種鵝經7個月的人工控制光照密閉禽室飼養,人工光源大部份為市售之日光燈或LED燈,其波長單一性,非自然光照波長多樣性,若站在動物福址及健康方面考量,應考慮引進自然光照之管理方式;維生素D非常特殊,它是一種激素的前體,而且在陽光充足的情況下,人體自身可以合成維生素D3,維生素D3由紫外線照射7-脫氫膽固醇經光照後進行光化學反應轉變成,動物皮膚細胞中含有7-脫氫膽固醇,所以多曬日光是獲取維生素D的簡易方法,將可增加動物福址及健康,並可維持次一產季鵝隻產蛋潛能。
禁止未經授權之複製或下載等用於營利行為,違者依法必究。 農業部 版權所有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維護單位: 畜產試驗所 最佳瀏覽狀態為 IE7.0 以上, 1024*768 解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