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應用推廣 / 兔隻過去與未來之展望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兔隻過去與未來之展望
發文日:113/06/07

兔之過去與未來

圖片來源:flickr-

台灣地區在光復前農村即普遍養兔,由於介入成本低,為當時甚受歡迎的農村副業之一,光復後養豬與養雞業興起,農村養兔逐漸萎縮,飼養數量急遽下降。

民國67年臺灣省畜產試驗所為協助民間發展企業化養兔,開始研發大規模飼養的相關技術,率先建立現代化兔舍,並陸續開發、改良兔子的粒狀飼料、人工授精、自動化飼養管理等多項兔子飼養管理技術。民國七十年代,畜產試驗所為配合當時的臺灣省家畜衛生試驗所生產兔化豬瘟疫苗,每月平均約撥售400頭紐西蘭白兔供相關的獸醫研究與疫苗生產,實驗兔的需求在國內兔隻生產中也逐漸佔有相當之份量。

民國74年隨著國際間對高品質兔毛皮及兔毛需求的增加,農委會開始引進毛皮用途的雷克斯兔,於雲林縣試辦推廣,在各級單位努力協助下並陸續成立肉兔屠宰場與加工處理廠,養兔產業再次興盛,民國77至79年發展至巔峰,農業統計年報資料顯示,當時全國總在養頭數維持在十六萬頭左右,但隨著毛皮加工業的外移與兔肉市場推廣受挫,兔肉消費始終侷限於山產野味,無法擠身國人日常食用肉類之林,國內養兔事業遂再度式微,農民為維持生計,開始轉型飼養寵物兔,並逐漸發展成寵物兔與肉兔混合經營的模式。

農業統計年報資料顯示,國內兔隻飼養頭數自民國79年養兔產業衰退後逐年減少,民國92年的32343頭為歷年最低數量,民國93年在養頭數增加為54078頭,其可能原因包括國內生技產業與學術單位實驗兔需求增加、國內兔肉需求量增加及寵物兔市場的熱絡。為提供科學研究及生技產業高品質實驗兔,畜產試驗所目前積極朝實驗兔品系命名及品質提升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