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羊羊灑灑 / 山羊的文化 / 山羊與人類生活-食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山羊與人類生活-食
發文日:103/09/09

乳山羊相對於體重的產乳性能可與乳牛媲美。成熟較早,在良好培養條件下,18月齡即產乳。乳脂肪球小,在胃中形成的乳凝塊,柔軟如絮,易於消化,且很少含結核菌。羊乳酪又可分山羊乳酪和綿羊乳酪。

乳用山羊在中國南宋時代已見於杭州,宋《清波雜誌》中有記載。宋范成大《桂海虞衡誌》所說的英州乳羊,則是產於廣東的一種肉用山羊,《本草綱目》更把它當作滋補的肉類。

【古代名饌及其掌故】
  「炙」,本是烹製肉類食品的法,即把生肉放在火上燒成熟肉。用炙的法烹製的肉稱為炙品。炙品在我國烹飪歷史上資格最老,從舊石器時代人們懂得用火時起,炙品就問世了,在漫長的幾十萬年裏,它幾乎是唯一的熟肉食品。自陶器問世以後,人們可以煮肉吃,它雖失去了獨佔的地位,但由於炙肉方法的改進,炙出的肉食比以前香美得多,因此先秦時期炙品在菜餚中還占著相當重要的地位。《詩經》中關於炙肉的吟咏很多。《儀禮˙公食大夫禮》列舉的下大夫禮食並須有炙牛肉、炙羊肉和炙豬肉。炙品在秦、漢、魏、晉時期的菜餚中還占著相當比重,隋、唐至宋也還不少,明清以來,日益下降,今天的宴會上少有它的地位了。不過有些風味品種,過廚師們的精心改進,仍不失為食品的名饌,例如,烤全羊、烤羊肉串等,都可以說是古時炙品的繼承和發展,現在仍受廣大群眾喜愛。

064591285c1cf265

烤羊肉串


【毛修之與羊羹】
  羊羹是一種營養豐富的美味食品。春秋戰國時期,曾被列入公卿大夫宴會上的佳。因十二屬相中的羊在十二地支中稱「未」,故歷史上又稱「羊羹」為「未羹」。
  南北朝的毛修之因善烹羊羹,成為升官的階梯。據《宋書˙毛修之傳》記載:東晉攻破後秦,毛修之為劉義真的司馬,共同鎮守長安,當大夏赫連屈丐於青泥城大敗劉義真時,毛修之被俘。北魏的跖拔珪嚴打敗赫連昌後,毛修之又成了北魏的俘虜,但是由於毛修之善於烹調,特以羊羹進虜尚書,「尚書以為絕味,獻之跖拔壽。壽大喜,以修之為太官令。」後來毛修之又常常為壽烹製調菜餚,更得到壽的恩寵,累遷為晌書、光祿大夫、南郡公。毛修之連升幾級,固然與其領兵征平涼立功有關,但他善烹羊羹得以接近跖拔壽也是其中重要因素之一。

  歷史上也有因羊羹招來亡國之禍的。據《戰國策》記載,春邱時期中山國的國君宴饗士大夫,因未給司馬子期賞賜羊羹,子期大怒,跑到楚國,向楚國君王講了中山君的壞話,楚國即動兵甲滅中山國。為了一碗羊羹,竟然動起干戈,招致亡國之禍,可見羊羹確是當時的一種美味。

 

【渾羊歿忽】
  「渾羊歿忽」是隋唐宮廷一款大型的名貴菜餚。據《太平廣記》引《盧氏雜說˙御廚》記載,當時宮廷的餚饌非常奢侈,御廚進饌時,所有的器具都要由主管宮中寶器的少府來監督安排;每餐有牙盤九枚,乘著供點綴用的食品,擺在皇帝面前,稱為「九飣食」,也叫「看食」。值得一提的是一種叫做「渾羊歿忽」的菜餚。這道菜的製作方法很奇特;首先是按用膳的人數殺子鵝若干隻,燙去鵝毛,掏出五臟,再殺一隻羊,剝皮、去內臟。把子鵝裝入羊腹,用線縫合好,再用火燒烤,烤吽後,皇帝只將子鵝取出食用。據張廉明「全羊席」一文說,元代也有「渾羊歿忽」,「渾」就是整隻,「歿忽」是一種宴席,用今天的話叫「全羊席」。想必是隋唐流傳下來的。今天的名菜「三套鴨」,也許是由「渾羊歿忽」演化而來。
 

【蘇東坡與蒸羊肉】
  蘇東坡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集文學家、書法家、畫家於一身的人,歷來研究蘇東坡的人,多半從這幾面來探討他的成就,殊不知他對我國烹飪技術文化也有很大的貢獻。蘇軾不僅是一位知味善嘗的美食家,他同時還是一位精烹善調、親手創製過許多名饌佳餚的烹飪大師。「東坡肉」,是眾所皆知的一道名菜。其實,蘇東坡對羊肉的烹調也有相的心得。據《東坡志林》記載,有一道蒸羊肉的菜,也把「東坡肉」慢火爛煮的原理用於羊肉的烹調。文中說:「爛蒸同州羔,灌以杏酪,食之以匕不以筯。」即是說,把羊肉蒸得爛熟,用筷子夾不起來,只好用羹匙舀著吃,味道才美哩!
 

【于闐全蒸羊與烤全羊】
  中國西北地區少數民族養羊食羊歷史悠久。漢武帝時蘇武出使匈奴被且鞮侯單于扣留,牧羊北海的故事人所熟之。李凌在《答蘇武書》中也說,他在北國的飲食是「膻肉酪漿,以充饑渴。」可隻早在兩千多年前,這一代人民即以羊肉羊奶為主要食物。他們在長期烹食羊肉的過程中,累積了豐富的經驗有兩種烹製整隻羊的方法,一種是蒸,一種是烤。這兩種方法,為內地廚師所不及。

  蒸全羊是古時于闐(在今新疆和田一帶)人的絕技。五代時這種食品曾傳入內地,人們稱之為「于闐法全蒸羊」。據說後周太祖郭威非常喜愛這種食品,曾命尚食仿效製作,但因不得要領,蒸出來的全羊,外爛內生,滋味甚劣。十人曾以「西施捧心,學者愈醜」來挖苦郭威的尚食。遺憾的是當時于闐人整隻蒸羊的具體方法,史料中未加介紹。值得慶幸的是烤全羊的技藝不僅為後人繼承,而且有所發展。

  西北「烤全羊」的歷史始於何時,不得而知。《元史》有「掘的為坎以燎肉」的記述,可能就是關於蒙古烤羊的記述。據《中國烹飪》載:清朝,蒙古王府中常用「烤全羊」招待貴賓;康熙、乾隆年間,駐北京的蒙古將領羅卜藏多爾濟府內(簡稱羅王府)的飲膳中也有「烤全羊」。今天內蒙古呼和浩特每逢重要節日招待貴賓時,能然離不開「烤全羊」;並將這個菜的工藝列入當地烹飪院校教學課程之中。

  新疆的「烤全羊」,維吾爾語叫「吐魯兒卡瓦甫」。據傳是由古時新疆南部(今和田、喀什、庫車一帶)商人在旅途中創製,爾後逐漸改進和流傳下來的。

  上述兩地古時「烤全羊」之法,均無文字記載,全靠廚師代代相傳。兩地烤法不盡相同。內蒙的「烤全羊」,要選一至二歲的羯羊,宰殺方法是在胸部割一小口,伸手進去招斷大動脈,以熱水湯褪毛,不剝皮;摘去內臟,在腹腔和後腿等肉厚之處割若干小口,放入調料醃漬,撈出後在羊體外面塗一層料酒、香油,用竹簽或鐵簽把羊尾向內牽到腹部,從四肢中間用帶鉤的鐵鍊鉤住,胸部朝上,懸掛在特製的爐內,封嚴爐蓋,進行烘烤;還要在羊身下放一個鐵盆,以承接烘烤時滴下的羊脂。烘烤用的木炭也有選擇,關鍵技術在於掌握火侯。新疆烤羊之法,則是剝去羊皮,截去頭、蹄。所用的調料有特別的選擇。兩地區的「烤羊肉」都具有色澤美觀,鮮美香醇的特點。在宴會上食用時,都要由廚師(或服務人員)先將烤好的整羊,擡入席前讓賓客觀賞,再切塊裝盤,並被有調料供客人們蘸食。 (資料來源:中國風俗叢書-中國古代飲食,王子輝、王明德 著,博遠出版有限公司)


unnamed
烤全羊

 

【雙鳳肥羊大面】
  「雙鳳肥羊大面」為太倉餐飲文化中的特色品種之一,以酥、濃、香、肥著稱。相傳一百多年前,有個姓孟的師傅在有著1600多年曆史的雙鳳古鎮西市梢開了一個面館。因其重烹肉、善熬湯、精製面,使得「雙鳳孟家羊肉面」名聲在外,遠近皆知,成為地方上的冬令特產名吃。 雙鳳羊肉面所以在眾多的羊肉面中脫穎而出,有其一套秘傳:首先是選購山羊品種,店家講究選購體大皮薄肉嫩的“太倉山羊”,以閹割的公羊與剛成年雌羊為上選。第二,講究宰殺,必反復洗凈。第三,鍋底置盤去殼新稻草芯草把,以防焦鍋;鍋之四周滿塞白蘿蔔,以除膻味。第四,宰殺後將肉分檔下鍋,肉質較老的置下層,肉質嫩者置上層,然後再加佐料,文火燜煮。 其麵湯用烹羊原湯熬製,要熬得濃而不濁、油而不膩方用之。 其面以手工制之,俗稱“跳面”,其特點是麵條細、柔、滑、韌,入水便熟,久煮不爛,口感極好。

  目前,雙鳳羊肉面以“俞長盛”老字號為領啣品牌。“俞長盛”創始於八十多年前的民國初年。近年,俞長盛又推出了具有特色性的“全羊宴”,顧客可根據自己的喜好,隨心所欲選擇品嘗羊腦、羊舌、羊耳、羊心、羊肝、羊腎、羊肚、羊蹄、羊血、羊鞭、羊卵、羊眼睛等,且或紅燒,或清燉,或冷盆,或熱炒,形式多樣,味道獨特。

  雙鳳羊肉面選擇的太倉山羊食百草而長,不像豬、雞、鴨等吃含有激素的添加飼料,因此被譽為“綠色食品”。加之,在品嘗雙鳳羊肉面的同時,還能欣賞、感受“羊文化”的獨特內涵,故深受顧客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