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乳牛的飼養管理 / 乳牛擠乳與牛乳品質 / 機器人擠乳機於荷蘭使用之概述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機器人擠乳機於荷蘭使用之概述
發文日:106/04/14
王思涵
自動化擠乳系統(機器人)之起源,主要是因為80年代時期勞動人力成本逐漸增加的情形下所發展出的產物(Rossing 1985; Rossing & Hogewerf, 1997; Lind 2000),又因飼養成本增加但牛乳收購價格卻降低,導致酪農需將牛隻之產乳潛能發揮至最大,隨著農業技術發展的成熟,終於1992年荷蘭出現第一戶使用機器人擠乳機的商業牧場。
擠乳作業是乳牛場經營管理中花費最多時間的部分,大約需佔牧場全部勞動力的25至35 %左右。若透過機器人擠乳機對於節省乳牛場之人力投入與成本開銷有很大的助益。機器人擠乳大幅減少傳統人力管裡牧場,也進一步為乳牛場的經營管理帶來全新的模式。
機器人擠乳機在發展早期時,酪農普遍接受度不高,直到90年代末期才約有2000戶酪農使用自動化擠乳系統,其中多為荷蘭與歐洲國家,少數在日本與北美。2009年底,使用機器人擠乳機之酪農超過8000戶左右,主要多為家庭式的酪農戶以1-3組擠乳機為作業單位,10組以上的機器人擠乳機則以大型酪農戶使用為主,超過90%以上的機器人擠乳機保養與維修顧問團隊,多集中於北歐區域。目前使用最多機器人擠乳機的國家以丹麥的25%與荷蘭20%為最高,自動化擠乳系統需要高度的技術支援與維護管理,也是機器人擠乳未來在全世界推廣最主要的挑戰之一。
荷蘭國內酪農在政策規範下,以土地為基礎(land –based dairy farming)的乳牛飼養經營模式為根本,即乳牛群之在養頭數會受到擁有土地的面積大小而受到限制。家庭式的乳牛場經營模式,即以家庭成員作為乳牛飼養管理、配種、治療等作業的人員,與目前國內酪農經營的方式幾乎是相同的。但無論是牧草區作物的種植或是乳牛飼養管理與擠乳等,各乳牛場皆使用高度機械化設備與電腦化管理,生產極具效率,平均一個勞動人力約可以飼養管理80頭乳牛。
多數牧場使用牛群自動辨識系統含無線型發情偵測器(如耳掛式、頸掛式或腳掛式)、自動化精料給飼機、與自動乳品質監控之擠乳系統等。全國使用機器人擠乳機的比例約佔20%左右,總牛群頭數約在200-300頭,以傳統式擠乳設備為主;大型酪農戶牛群總頭數超過1,000頭以上,考量勞動人力支出的成本,才會使用機器人擠乳機以平衡牧場整體經營的成本。荷蘭乳牛牧場的經營模式,皆以精算整體牧場的經營效益為優先,所以設備、土地與勞動人力的投資,都必須化作收益。
筆者本次參訪的三家酪農戶,牛群總飼養頭數皆在300頭以下,皆未使用機器人擠乳設備,參訪過程中針對機器人擠乳機做討論,多數酪農認為機器人擠乳機目前已經相當成熟,操作與技術上沒有問題。但購買機器人擠乳機的成本不低,需要精算牧場未來的營運成本,考量整體經營的方向與資金攤還的效益,在牧場總牛群頭數維持的情況之下,這三家牧場暫未考慮使用機器人擠乳機。其中一家酪農有提到,傳統式擠乳機在每日兩次擠乳過程中,可以與牛群接觸瞭解牛群的狀況,讓他比較放心。另在瓦赫寧根大學進行(Dutch Dairy Chain, 荷蘭牛乳生產供應鏈)相關訓練課程時,提到機器人擠乳機在使用初期有許多準備步驟要進行,整體預備期約需2年左右,包含畜舍動線的規劃、牛群的選擇(乳頭長度大小、乳房炎等),至正式啟動後牛群的適應與設備維護。預備期是成功使用機器人擠乳的關鍵。
機器人擠乳對於國內酪農而言,仍屬於相當新的概念與設備。國內酪農長期缺工的狀況下,機器人擠乳(圓盤式、箱式)是可作為未來替代人工可能的選擇方案之一,但如何在既有牧場場地、台灣濕熱環境中成功應用,仍有許多問題需克服,包含機器人擠乳設備後續的維護與故障排除、畜舍動線規劃、牛群訓練與適應等。荷蘭酪農對於乳牛場經營的共同看法是,如何精算牧場經營管理的效率才是永續經營的對策,無論乳價的波動如何,掌握拿捏利潤空間,可以讓牧場經營維持穩定收益。荷蘭酪農協會成員一位退休酪農與我們分享一個新的想法,他們有精算過乳牛場經營效益的最佳模式,總頭數在200-300頭左右的乳牛場,在飼養管理穩定情況下,是獲益最大,勞動成本最低,既可以享受人生又可以賺錢。乳牛場的經營沒有對錯,重要的是怎麼看待這份事業對你人生的影響。
機器人擠乳機在發展早期時,酪農普遍接受度不高,直到90年代末期才約有2000戶酪農使用自動化擠乳系統,其中多為荷蘭與歐洲國家,少數在日本與北美。2009年底,使用機器人擠乳機之酪農超過8000戶左右,主要多為家庭式的酪農戶以1-3組擠乳機為作業單位,10組以上的機器人擠乳機則以大型酪農戶使用為主,超過90%以上的機器人擠乳機保養與維修顧問團隊,多集中於北歐區域。目前使用最多機器人擠乳機的國家以丹麥的25%與荷蘭20%為最高,自動化擠乳系統需要高度的技術支援與維護管理,也是機器人擠乳未來在全世界推廣最主要的挑戰之一。
荷蘭國內酪農在政策規範下,以土地為基礎(land –based dairy farming)的乳牛飼養經營模式為根本,即乳牛群之在養頭數會受到擁有土地的面積大小而受到限制。家庭式的乳牛場經營模式,即以家庭成員作為乳牛飼養管理、配種、治療等作業的人員,與目前國內酪農經營的方式幾乎是相同的。但無論是牧草區作物的種植或是乳牛飼養管理與擠乳等,各乳牛場皆使用高度機械化設備與電腦化管理,生產極具效率,平均一個勞動人力約可以飼養管理80頭乳牛。
多數牧場使用牛群自動辨識系統含無線型發情偵測器(如耳掛式、頸掛式或腳掛式)、自動化精料給飼機、與自動乳品質監控之擠乳系統等。全國使用機器人擠乳機的比例約佔20%左右,總牛群頭數約在200-300頭,以傳統式擠乳設備為主;大型酪農戶牛群總頭數超過1,000頭以上,考量勞動人力支出的成本,才會使用機器人擠乳機以平衡牧場整體經營的成本。荷蘭乳牛牧場的經營模式,皆以精算整體牧場的經營效益為優先,所以設備、土地與勞動人力的投資,都必須化作收益。
筆者本次參訪的三家酪農戶,牛群總飼養頭數皆在300頭以下,皆未使用機器人擠乳設備,參訪過程中針對機器人擠乳機做討論,多數酪農認為機器人擠乳機目前已經相當成熟,操作與技術上沒有問題。但購買機器人擠乳機的成本不低,需要精算牧場未來的營運成本,考量整體經營的方向與資金攤還的效益,在牧場總牛群頭數維持的情況之下,這三家牧場暫未考慮使用機器人擠乳機。其中一家酪農有提到,傳統式擠乳機在每日兩次擠乳過程中,可以與牛群接觸瞭解牛群的狀況,讓他比較放心。另在瓦赫寧根大學進行(Dutch Dairy Chain, 荷蘭牛乳生產供應鏈)相關訓練課程時,提到機器人擠乳機在使用初期有許多準備步驟要進行,整體預備期約需2年左右,包含畜舍動線的規劃、牛群的選擇(乳頭長度大小、乳房炎等),至正式啟動後牛群的適應與設備維護。預備期是成功使用機器人擠乳的關鍵。
機器人擠乳對於國內酪農而言,仍屬於相當新的概念與設備。國內酪農長期缺工的狀況下,機器人擠乳(圓盤式、箱式)是可作為未來替代人工可能的選擇方案之一,但如何在既有牧場場地、台灣濕熱環境中成功應用,仍有許多問題需克服,包含機器人擠乳設備後續的維護與故障排除、畜舍動線規劃、牛群訓練與適應等。荷蘭酪農對於乳牛場經營的共同看法是,如何精算牧場經營管理的效率才是永續經營的對策,無論乳價的波動如何,掌握拿捏利潤空間,可以讓牧場經營維持穩定收益。荷蘭酪農協會成員一位退休酪農與我們分享一個新的想法,他們有精算過乳牛場經營效益的最佳模式,總頭數在200-300頭左右的乳牛場,在飼養管理穩定情況下,是獲益最大,勞動成本最低,既可以享受人生又可以賺錢。乳牛場的經營沒有對錯,重要的是怎麼看待這份事業對你人生的影響。
本網站為農業部版權所有,所刊載之內容均受著作權法保護,歡迎連結使用。
禁止未經授權之複製或下載等用於營利行為,違者依法必究。 農業部 版權所有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維護單位: 畜產試驗所 最佳瀏覽狀態為 IE7.0 以上, 1024*768 解析度
禁止未經授權之複製或下載等用於營利行為,違者依法必究。 農業部 版權所有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維護單位: 畜產試驗所 最佳瀏覽狀態為 IE7.0 以上, 1024*768 解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