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芭樂學院 / 病蟲害管理 / 腹鉤薊馬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腹鉤薊馬
發文日:102/06/04

腹鉤薊馬

腹鉤薊馬

學名:

Rhipiphorothrips cruentatus Hood

生態習性

  本蟲可以行孤雌及兩性生殖,卵產於葉肉組織內。雌蟲產卵於葉肉內,肉眼無法看到,孵化後若蟲爬行於葉片上,尤其群集於葉背隱蔽凹陷處,1、2齡若蟲尚活潑,3、4齡若蟲(前蛹期及蛹期)則不喜活動,常群集停息於葉背上,若受驚擾,則只稍稍移動,其族群消長自每年2月份開始密度漸高,4~11月為其高峰,尤其若蟲期在高溫季節時密度大增,反之在冬季則多為成蟲,一般由葉背靠近葉柄部分開始發生,初齡若蟲聚集一處危害。

形態

  雌成蟲體暗褐色,長約1.46公厘,複眼褐色,觸角 8節,1~6節淡黃色,6節末端及7、8節淡褐色,3、4節具感覺突起,前翅淡黃色,翅長約0.8公厘,腹部11節,末端具3 對長刺毛,腳黃色。雄成蟲體型細小,體長約1.12公厘,除淡褐色外,餘與雌成蟲相同。若蟲胸部淡黃色,腹部橙紅色。

危害狀

  全年均可為害,以乾旱季節發生最多。成蟲和若蟲多聚集在葉片、果實或花房為害,將其表皮銼傷,吸食汁液,破壞表皮組織。被害部位形成粗糙而成赤褐色斑痕,嚴重時葉緣和葉尖乾枯捲曲,終至脫落,再嚴重時,整枝葉片皆脫落,影響品質甚鉅。果實上則留有粗糙而帶赤褐色蟲痕,腹鉤薊馬分泌一種紅褐色粘液,乾後變成赤褐色至黑褐色斑,污染葉表,影響光合作用,嚴重時造成葉片黃化及落葉,影響樹勢、生育及開花結果,有時其粘液隨雨露而被沾果實表面,影響外觀及品質。


(溫宏治、藍啟倩,1996,農藥世界158期第3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