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粉病 (Powdery   
                      mildew) 學名:Sphaerotheca    
                      pannosa   (Wallr) Leo. 病徵:葉片罹病時初期產生紅色小斑點,以後病斑上覆蓋一層白色粉末,為病原菌之菌絲及分生胞子,幼嫩葉片有捲縮現象。老葉被害時,葉片產生紅色斑點,其上覆蓋白色粉末,但不會發生捲曲現象。罹病嚴重時,葉片上、下兩面均可產生病原菌菌絲及分生孢子,幼嫩枝條、花柄、萼片、甚至最外層之花瓣皆可被害,被害花朵變小甚至呈畸形。
 病原生態:本病在臺灣於秋末開始發生,冬季玫瑰花盛期危害最為嚴重,直到春末夏初,雨季開始後逐漸減少,以至消失;而設施栽培者因無雨水淋洗,白粉病發生期較露地栽培者長。本病之初次感染源主要來自越冬之菌絲,當環境適合時產生分生孢子;高緯度或溫帶地區白粉病偶而會形成子囊殼越冬,環境適合時釋放子囊孢子為初次感染源。當分生孢子掉落於葉面候,若環境適合,2~4小時內可發芽生出發芽管,6小時後形成附著器,72小時內可再生成分生孢子,一般約為5~7天完成一生活史。
 傳播途徑:被害部位有白粉狀分生孢子藉風傳播。
 防治方法:   
                         
                       
                        
                          | 一、 | 植保手冊推薦藥劑: |  
                          |  | 1. | 25%山陽銅乳劑500倍(於發病初期開始,每7天施藥一次,連續4~5次)。 |  
                          |  | 2. | 18.6%賽福寧乳劑1000倍。 |  
                          |  | 3. | 50%普得松可濕性粉劑1000倍。 |  
                          |  | 4. | 30%白粉松乳劑2000倍(於發病初期開始,每隔10天施藥一次,連續三次,藥液應施及葉片上、下兩面,本劑加展著劑[全透力]1000倍)。 |  
                          |  |  | (植物保護手冊(1996),p.425) |  
                          | 二、 | 適度噴水,控制濕度,以減少病原菌分生孢子之逸散及發芽(於分生孢子逸散之時機提高濕度,於分生孢子發芽之時機降低濕度)。 (楊秀珠,1995,農藥世界138期,p.37)
 |  
                        
                          |  |  |  |  
                          | 花苞為害狀 |  | 葉片為害狀 |  
                          | (楊秀珠,1995,農藥世界138期47頁) |  | (楊秀珠,1995,農藥世界138期47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