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病蟲害與肥培管理技術資料光碟

花卉-蘭花

 
項目符號

切花

項目符號

盆花

項目符號

香花植物

項目符號

觀葉植物

項目符號

蘭花
項目符號

蘭花

項目符號

國蘭

項目符號

種苗

項目符號

草皮

 

 
蟲害防治   病害防治 肥培管理 其他資訊
 
白絹病
灰黴病
炭疽病
疫病
細菌性軟腐病
褐斑病
石斛蘭葉斑病
東亞蘭嵌紋病毒
齒舌蘭輪斑病毒
胡瓜嵌紋病毒
灰黴病 (Botrytis blight)

病原菌:Botrytis ciinerea

  灰黴菌 (Botrytis spp.) 是一種多侵犯性植物病原真菌,寄主範圍廣泛,已知之寄主即已超過 200 種,它亦可能是目前世界重要作物如水果、蔬菜及花卉類等最普遍存在的病害,設施內栽培之作物亦普遍發生。此菌主要引起果實腐敗 (fruit rot)、花壞疽斑 (flower blight)、葉斑 (leaf spot)、猝倒 (damping-off)、莖潰瘍或腐敗 (stem canker or rot)、塊莖 (tuber)、球莖 (corm)、球根 (bulb) 及根部腐敗 (root rot)。由 Botrytis cinerea 引起的花瓣灰斑病 (petal blight) 在蝴蝶蘭開花期是一種嚴重的病害,尤其是對以切花為產品之大規模企業化栽培蘭園,該病害具有潛在的致命威脅。栽培蝴蝶蘭之溫室或設施內,由於塑膠布或玻璃的阻隔,溫室內外空氣之交換流通受到阻礙及熱源之累積,溫室內之溫度及相對濕度均較外界為高,尤其在冬季及春季低溫時,為了防止外界冷空氣進入溫室內,避免低溫影響蝴蝶蘭生育及凍傷,密閉之溫室內相對濕度經常維持在 90% 以上,此高濕、通風不良環境,正是蝴蝶蘭花瓣灰斑病發生及蔓延最有利的條件,這對於以春季 (1-4月) 為主要自然開花期之蝴蝶蘭,具有潛在的嚴重威脅。蘭花屬於高經濟價值之賞花植物,帶有病斑之花朵會影響其觀賞價值,減低消費者選購的慾望;若為切花之產品,則其商品價值降低,銷售無門,損失甚鉅。

病徵:
 
 病原感染花朵後,首先出現水浸狀小點,後轉為褐~暗褐色,濕度高時小點滋生灰黑色黴狀物,就是病菌的菌絲與分生胞子,嚴重時,花朵提早枯萎掉落。本病於3~5月間最容易發生,高濕、通風不良環境是此病發生與蔓延有利條件。
  灰黴菌在蝴蝶蘭、嘉德麗亞蘭及石斛蘭花朵上所造成之斑點病徵與此菌在其他花卉、蔬菜或果樹類之灰黴狀病徵有明顯的不同,此斑點病徵在蘭花花瓣上不會擴大,且極少產生黴狀物。本病在蘭花花瓣上之病徵極易辨識,在花瓣及萼片上首先出現水浸狀圓形小點,逐漸轉變成褐色至深褐色,大小約 0.1-0.15 公分,在白色系列花朵上病斑醒目,嚴重時花朵提早凋謝,花苞亦乾枯。蝴蝶蘭及石斛蘭因開花期較長,6-10 朵花常須 1-2 個月的時間,才能完全綻放,綻放後又可維持 2-3 個月之長時間,因此感染此病機會大增,尤其是早先綻放之花朵,較易感染此病。雖然灰黴菌可經由傷口侵入蝴蝶蘭葉片,但亦僅限於傷口附近,褐色病斑在低相對濕度時立即變成乾燥易碎之薄組織,此時亦無黴狀物之產生。

病原菌

分  類: Hyphomycetes (絲孢綱)
Moniliales (叢梗孢目)
Moniliaceae (叢梗孢科)
Botrytis (葡萄孢屬)
分  佈: 全世界
寄  主: 灰黴菌為一多犯性之病原菌,其可感染大部份之花卉、觀賞植物、蔬菜和果樹,寄主多達數百種,如天竺葵、非洲菫、金魚草、秋海棠、菊花、百合、康乃馨、大理菊、聖誕紅、玫瑰、向日葵、洋桔梗、非洲菊、山茶、龍舌蘭、金盞菊、芍藥、報春花、杜鵑花、紅葉鐵莧、藿香薊、羊蹄甲、夜來香、龍船花、大波斯菊、唐菖蒲、蜀葵、孤挺花、鳳仙花、茉莉花、矮牽牛及爆竹紅等花卉及觀賞植物、茄子、蘆筍、萵苣、煙草、蠶豆、草莓果、松樹、核桃、洋蔥、韭、落花生、楊桃、甘藍菜、甜椒、柑桔、蕎麥、甘藷、桃樹、亞麻及百香果等蔬菜和果樹類,以及桑樹、桉木、楠木、泡桐等其他類植物。
形  態: B. cinerea 分生孢子柄著生於特化之菌絲頂端,直立,近頂端處不規則分枝,頂端膨大成球形、棍棒狀、橢圓形,分生孢子叢生於分生孢子柄頂端之小分枝。分生孢子表面光滑,單生,呈球形,大小為  8-14×6-9  μm,人工培養時偶見雙胞者;無色透明、少數為淡黃色。分生孢子堆呈灰色,乃本病病名之來源。
診斷技術: 本病在蝴蝶蘭、嘉德麗亞蘭及石斛蘭花朵上所造成之斑點病徵與此菌在其他花卉、蔬菜或果樹類之灰黴狀病徵有明顯的不同,此斑點病徵在蘭花花瓣上極易辨識,其為褐色至深褐色、0.1-0.15 公分之醒目小點病斑,不會擴大。
生  活  史: 臺灣地區之灰黴菌主要以無性世代存活於田間,此菌在罹病寄主組織上可產生分生胞子,待其成熟後釋放於空氣中,藉由空氣之流動而散佈於田間各地,分生孢子附著於適當之寄主組織表面後發芽侵入,在寄主組織內之菌絲逐漸生長成熟後,再產生新的分生孢子,重複感染之過程。寄主組織內之菌絲除增強病原性造成危害外,環境不適合時則形成潛伏感染,同時亦可以腐生形態存在,而後產生菌核或以菌絲狀態休眠;待環境適合時,休眠之菌核及菌絲可逐漸增強病原性大量產孢後散怖,亦可直接侵入寄主造成感染。

傳播途徑:
  
分生孢子藉空氣、雨水及噴灌時的細水滴傳播。適當的環境下,在短時間內可形成大量的分生孢子,作為第二次感染源。

發生生態:
  由於灰黴菌寄主範圍廣泛,本省栽培之重要作物水果、蔬菜及花卉類等均會危害,因此病原菌之分生孢子感染源充斥於空氣中。灰黴菌為低溫菌,其生長最適溫度為 18-26℃,分生孢子發芽之溫度範圍為 12-26℃。將灰黴菌孢子噴濕接種於蝴蝶蘭花朵,在10-18℃時罹病度高達 91.7-45.9%,22-26℃ 罹病度降低甚多,只有 36.8-17.1%,30℃ 時幾無感染力。灰黴菌之生長及其孢子之侵入感染蝴蝶蘭花朵均以 14-22℃ 之低溫為適宜之條件,蝴蝶蘭開花期多集中於一月至四月間,此時溫室內溫度與灰黴菌最適生長及侵入感染要求相符合,再加上此時溫室內之高濕環境,促使此病普遍發生於蝴蝶蘭栽培園內。嘉德麗亞蘭及石斛蘭之開花期以 3-4 月及 7-9 月居多,只有在濕度較高及溫度較低之設施內偶爾發現。

防治方法:

一、 妥切的蘭園管理仍是防治本病的首要措施,開花期間一旦發現病花後,應立即清除,避免過度噴灌或改裝滴灌設施都可有效減輕本病發生。
二、 正式推薦藥劑為:
1.   70%甲基多保淨可濕性粉劑2500倍,於發病開始,每隔10天施藥一次連續三次
2.   50%依普同可濕性粉劑1500倍或50%撲滅寧可濕性粉劑2000倍,對本病亦有防治效果,藥劑應輪流換用,以確保防治效果。
(黃聰昌、李惠玲,1991,興農274期90頁)
三、 清除蘭園內外之雜草。
四、 自蝴蝶蘭第一朵花展開前開使噴施藥劑,以後每隔二至四星期噴施一次。目前正式推薦於本病防治的藥劑為78%「甲基多保淨」可濕性粉劑 2,500倍,另據試驗發現,50%「依普同」可濕性粉劑 1,500 倍及 50%「撲滅寧」可濕性粉劑 2,000 倍對本病也都有優良的防治效果,尤其是「依普同」最為突出。蝴蝶蘭的花朵對藥劑頗為敏感,用藥不當時容易造成藥害,例如正式推薦於草莓灰黴病防治的「免克寧」、「免得克寧」及「益發靈」,施用後都容易導致花器脫水乾枯。噴施藥劑時勿直接對花朵噴洒,以減少水份壓力對花朵造成之機械傷害。
五、 灰黴病菌易產生抗藥性,防治此病之藥劑要先經過菌株抗藥性試驗,確定欲施用之藥劑對當地之病原菌株有良好之抑制作用後再施用。為避免誘發抗藥性,有效藥劑應輪流施用。
六、 開花期間,發現感染此病之花朵要立刻摘除,並集中掩埋或燒燬。
七、 溫室設施內外其它觀賞植物及花卉類,亦要同時噴施藥劑保護。

參考文獻:

1.   位國慶。1994。臺灣蝴蝶蘭細菌及真菌之發生及防治。臺灣花卉病蟲害研討會專刊。中華植保學會編印。119-133頁。
2.   位國慶。1994。蝴蝶蘭花瓣灰斑病之發生及其藥劑防治。臺灣糖業研究所研究彙報144:11-23。
3.   蒲秀滿。1988。草莓灰黴病菌對 vinclozolin 殺菌劑抗藥性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植物病蟲害研究所碩士論文。54頁。
4.   楊秀珠。1994。觀賞植物灰黴病之發生及防治。臺灣花卉病蟲害研討會專刊。中華植保學會編印。167-176頁。
5.   謝煥儒。1979。臺灣新記錄之灰黴病菌之寄主植物。植保會刊20:369-376。
6.    Agrios, G. N. 1978. Plant Pathology. 2nd ed. Academic press. p.703.
7.   Burnett, H. C. 1974. Orchid Diseases. Florida Dept. of Agr. and Consumer Services. Bull. 10:47-50.
8.   Dennis, C., and Davis, R. P. 1979. Tolerance of Botrytis cinerea to iprodione and vinclozolin. Pl. Path. 28:131-133.
9.   Arvis, W. R. 1980. Taxonomy. In: The biology of Botrytis. ed. by Coley-Smith, J. R., Verhoeff, K., and Jarvis, W. R. Academic Press, New York. p.318.
 
花部受害狀 花部受害狀
(、李惠鈴,1991,興農274期88頁)   (位國慶1994農藥世界135期91頁)
花瓣灰黴病在蝴蝶蘭花朵之斑點病徵   花瓣灰黴病在石斛蘭花朵之斑點病徵

(動植物防疫檢疫局,2000,植物保護圖鑑系列6,第22-2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