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火鶴花之種原及種苗繁殖技術 / 種苗繁殖技術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種苗繁殖技術
發文日:96/09/21


火鶴花的繁殖方法有種子繁殖、扦插法、分株法組織培養繁殖法等。

1、種子繁殖法:

自然界絕大多數之植物都以種子繁衍後代,其中有些植物更演化成雌雄異株或自花不稔等來增加變異度,藉由遺傳的多樣性以適應環境的變遷。火鶴花則是以雌雄蕊不同時成熟的方式,避免自交使後裔趨於弱化,而利用雜交維持基因的高度異質結合,以產生雜種優勢。火鶴花之雌蕊較雄蕊早熟7天,經授粉後兩個月可以看到漿果自肉穗花序突起,成熟則須6-7個月,此時漿果呈現金黃色。洗去果肉,取出成熟的種子播種於碎蛇木屑中,保持濕潤使其萌芽,由種子育苗到開花約需3年。由於利用種子繁殖,其後代植株之性狀缺少穩定性及一致性,不利商業化之栽培管理。因此除育種之目的外,種子實生法已甚少採用。

2、扦插法:

無性繁殖可以保持母株優良之性狀,火鶴花略具蔓性,其莖節處常萌出氣生根,因此早期常用的方式為截頂或莖節切段進行扦插,唯須注意在靠頂部位置須有發育良好之根,才可截取作為繁殖材料,所殘留之莖節再長出之側芽,待發根後亦可切取扦插繁殖。但此法增殖太慢,且易感染及傳播病害。

3、分株法:

早期在組培法尚未發展之前,一般栽培業者常以分株法自行生產小苗,繁殖用的母株為四年生以上的大株。作法是切取與母株相連之吸芽,大小以含有3-4枚葉片,大約10-15公分高者為宜。在切取的小苗基部用濕潤的水苔包覆後種於三吋盆中,經1年之育苗後再定植,分株後第三年可開始生產切花。

4、組織培養法:

火鶴花之微體繁殖技術自1970年代後期開發至1980年代初期漸成穩定成熟之技術,因此法可快速量產健康均一之種苗,所以目前商業上大規模栽培所需的種苗都採用組織培養苗。

 

       火鶴花的組織培養,其培殖體的來源有可為生長點、葉片、葉柄、肉穗花序或佛燄苞等,其中常用者為生長點及葉片。生長點培養之優點為變異率低,但母株之莖頂及側芽有限且易受系統性病害污染,此外增殖太慢也是本法較少被採用的主要原因,通常從取一個生長點到長成一個芽體(shoot),需耗時一年至一年半;但同時間用葉片培養則可獲得數百個芽體。

       葉片培養是採取健康植株剛展開之幼葉,以濃度1%之次氯酸鈉(NaoCl)並添加數滴Tween 20(作為展著劑),消毒15分鐘,於無菌台上用無菌水沖洗3次,將其切成約一平方公分之小塊,葉柄切成0.5公分長的小段,置於無菌之培養基中誘導產生癒合組織(callus),常用的培養基組成如下:半量MS(Murashige & Skoog 1962)大量元素、全量MS微量元素、0.08mg/l之2.4-D、1mg/l之BA、30g/l之蔗糖及8g/l之洋菜。依品種而異,從二個月至四個月可以形成癒合組織,再經一個月至半年從癒合組織萌生小苗,此小苗長到3-4公分時,在無菌操作台上進行微體扦插繁殖(micro-cutting),將小苗基部二節切下置於含0.5-1 mg/l BA之MS培養基中繼續增殖,約1-2個月即可繼代一次;而切下之頂芽則移至含1 mg/l IBA之發根培養基中誘導發根,當瓶苗長到3-4 片葉子時即可出瓶,洗去洋菜,並以億力一千倍液消毒10-30分鐘,隨即種於含珍珠石和泥炭土各1/2之介質中,置於遮光及噴霧設施保持高濕之環境下,一般72格穴盤(plug)可培養至8-10公分,或再一次移到三吋盆培養到20-25公分或30-40公分,然後移至栽培場定植。

       以臺灣的氣候言之,以春天最適合瓶苗移植,小苗成活後可有整個夏季及秋季供其快速生長。幼苗及成株均須遮陰,依氣溫及光線強度的差異,架設50-70﹪遮陰網來調節。管理良好之組培苗從出瓶到定植需時一年,從定植到切花採收或盆花出貨亦再需時一年。利用葉片誘導癒合組織來量產火鶴花種苗,是目前專業種苗生產業者所普遍採用的方式,其優點是材料取得較方便,增殖速度快,缺點則是變異率較高。為了減少變異之發生,在荷蘭每半年至一年即重新進行癒合組織之誘導。農委會種苗改良繁殖場在台灣火鶴花產業的發展上曾扮演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健康苗的量產供應,為控制瓶苗品質,研發以PCR等分子生物技術對火鶴花微體繁殖母瓶進行變異之篩檢,期早期發現早期篩除,以降低因變異所造成之損失。由於台灣栽培之品種主要為荷蘭種苗公司所育成,為尊重育種者之權利,目前種苗多直接由代理商自國外以瓶苗進口,經馴化後再售予花農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