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菜夜蛾 (Beet army worm)
學名:
Spodoptera exigua Hubner
一、生態習性:
甜菜夜蛾之成蟲晝伏夜出,白天棲息於葉背或暗處,日落後開始活動及交尾。於交尾後經1~4天開始產卵,產卵期間有1~10天,每隻雌蟲產卵數205~508粒,平均300粒。卵塊不規則常30~80粒一堆,並以其體毛覆蓋,產於植株之葉背。卵期2~6天。幼蟲有5齡,白天常藏於陰涼處如地際或土表之土粒間,夜間活動及取食,幼蟲自殘性,以春秋兩季最多,尤乾旱時發生密度較高,幼蟲期10~56天,老熟幼蟲落地而化蛹於土內或土表之落葉或雜物中。前蛹期1~2天,蛹期5~16天。本蟲一年可發生十餘代。
二、形態:
卵 |
淡黃色、圓形,有放射狀之隆起線,直徑約為0.5~0.6公厘。 |
幼蟲 |
體色多變化,淡黃綠色或暗褐色,有時呈黃白色,背線明顯,亞背線成白色,體長約為35~40公厘。 |
蛹 |
赤褐色,甫化蛹時呈淡綠色,紡錘狀,末端具尾刺兩枚,體長約為11公厘。 |
成蟲 |
腹部背方基部有一毛塊,體、翅灰褐色。下唇鬚之側方,腹背之毛塊暗褐色。前翅內外兩橫線各具暗褐色細紋兩條,中橫線亦呈褐色,前緣三橫線之末端各具暗褐色小點兩個;環狀紋及腎狀紋灰黃色,輪廓細呈黑色,中心呈橙褐色:亞外線不明顯之淡色,內外暈略暗色,外緣有黑點刻。緣毛基部暗色,先端白色,後翅白色,前緣部與外緣部略帶暗褐色。外緣線暗褐色,體長約11公厘,展翅約25~30公厘。 |
三、危害狀:
初齡幼蟲取食葉背葉肉,殘留上表皮,2~3齡後分散,蠶食葉片呈不規則缺刻或孔洞,除葉片外,嫩芽與花器亦可被害。
四、防治方法:
(一) 在甘藍上目前無推薦防治本蟲之藥劑,可試用:2.8%畢芬寧乳劑,蟲害發生時開始施藥,每隔七天施藥一次,採收前10天停止用藥。
(二) 生物防治法:關於甜菜夜蛾之天敵,以寄生性的種類最多,臺灣產之(Chelonus formasanus,Snellnius manilae 及Apanteles ruficrus 可為甜菜夜蛾之天敵。(周樑鎰)捕食性之天敵則有Chrysopa carmea、Lygus hesperus、Recluriolus americoferus 等三種。在菌類方面:蘇力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及黑殭菌常和化學藥劑配合使用。
(三) 性費洛蒙防治法:合成之性費洛蒙誘餌進行大量誘殺法,以期減少雄蟲數量,並降低出生的密度。
蟲體如下:
禁止未經授權之複製或下載等用於營利行為,違者依法必究。 農業部 版權所有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維護單位: 臺南區農業改良場 最佳瀏覽狀態為 IE7.0 以上, 1024*768 解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