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根蟲
球菜夜蛾 (Black cutworm)
學名:
Agrotis ipsilon (Hufnagel)
生態習性:
切根蟲之成蟲於日落後開始活動,具趨光性。交尾後將卵粒分散產於植株之地際部、落葉、地面或莖部,卵期4~8天。孵化後幼蟲開始危害。幼蟲晝伏夜出,白晝潛伏於地表之土粒間或土中,夜間爬出危害,作物幼小時自地際部切斷莖部故名切根蟲。幼蟲有自殘性,亦可嚙食其他鱗翅類型幼蟲。幼蟲期21~29天,前蛹期1~3天。成熟幼蟲在土中做蛹室而化蛹其中,蛹期7~14天。本蟲一年可發生5~6世代。
形態:
卵 |
淡黃色,饅頭狀,表面有放射狀之隆起,直徑約1公厘 |
幼蟲 |
頭部赤褐,體灰褐或黑色,胸前之硬皮板暗褐,其中央有暗黃色縱線一條,第二節以下各有暗黃褐線二條。各體節上有疣狀突起,其上各生褐色短毛一根,氣門黑色。體下方為暗灰黃色,體長約為40公厘。 |
蛹 |
初時體呈淡色,後呈赤褐或暗褐,氣門橢圓,略隆起,尾端具兩支粗壯之尾刺,體長約為22公厘。 |
成蟲 |
體呈灰褐,頭部暗褐,胸部灰褐,前翅灰褐,前翅之中室端部除腎狀紋外,其外方尚有劍狀的黑紋一個,另有兩個小黑劍狀紋,近外緣處為淡色。後翅灰白,半透明。腳暗褐,前腳脛節兩側各生赤褐色的小刺8枚。體長約為20公厘,展翅約為42公厘。 |
(台灣農家要覽農作篇(三),第377頁)
蕪菁夜蛾 (Common cutworm)
學名:
Agrotis segetum (Denis et Schiffermuller)
生態習性:
本蟲為一大型蛾類,晝伏夜出活動不取食,以幼蟲危害十字花科等蔬菜,年發生5~6世代。週年都可發生,但冬天以幼蟲期為主,成蟲將卵產於地表下3公分左右枝葉上,有時亦產於葉片上,卵分散或數粒成一堆。初孵化幼蟲取食葉片或心葉,2、3齡以後潛入土中,夜間爬出土面切斷幼苗或葉片,拖入土中食用。
形態:
卵 |
饅頭狀,初為淡黃再轉褐色。 |
幼蟲 |
全身黑褐色,體圓筒型各節平滑無疣狀突起,因此可與球菜夜蛾區別。 |
蛹 |
由赤褐至黑褐色,腹端有尾刺2根。 |
成蟲 |
為一大型蛾類,體及前翅黑褐色,前翅之內橫線及亞基線皆波狀,環狀紋及腎狀紋周圍黑褐色,楔狀紋小型黑色,後翅灰白有光澤。 |
(台灣農家要覽農作篇(三),第377頁)
危害狀:
被害植株因葉、莖部被咬食而產生倒伏的現象,無法再繼續生長。
防治方法:
一、 種植前全園浸水或深耕曝曬以殺死土棲之害蟲。
二、 藥劑防治:
(1) 2%依殺松粒劑(Isazofos)每公頃農田可使用40公斤,種植後地面施藥一次,以後每隔10天施藥一次,連續施藥二次。
(2) 3%加福松微粒劑(Isoxathion)每公頃農田可使用50公斤,種植前3天在畦上撒佈一次並以鐵耙拌土約5公分,限定植前施藥。
(3) 5%免扶克粒劑(Benfuracarb)每公頃農田可使用30公斤,種植前3天在畦上撒佈一次並以鐵耙拌土約5公分,採收前28天停止施藥。
(植物保護手冊─蔬菜篇,第90頁)
(台灣農家要覽農作篇(三),第399頁)
蟲體如下:
切根蟲幼蟲白天躲藏土中(葉菜類蔬菜病蟲害介紹及安全用藥手冊)
禁止未經授權之複製或下載等用於營利行為,違者依法必究。 農業部 版權所有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維護單位: 臺南區農業改良場 最佳瀏覽狀態為 IE7.0 以上, 1024*768 解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