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熙三十二年(1693):編篡之台灣府誌載:「番鴨似鴨而大,毛有小采,嘴腳朱色,肉粗味異,來自外洋」,可知當時已飼有此一種鴨。
◎ 康熙五十八年(1719):編篡之鳳山縣誌載:「鴨,岩地甚多,又有番鴨,似鴨而大,毛有小采,嘴腳采色,髻類鵝,肉粗味減,來自外洋,又有盧鴨,菜鴨交番鴨而生者云」。可見當時已有正番鴨與菜鴨交配之技術。
◎ 民國十年左右(1921):菜鴨隨華南移民同入台灣,即受國人寵養。
◎ 民國二十三年:蛋鴨農每戶飼養規模已有達近300隻之記錄。
◎ 民國四十二年:農復會自美引進之北平鴨,分別飼養於農業試驗所及高雄農業改良場。純種北平鴨體型過大,不易放飼,民間飼養不普遍。
◎ 民國四十三年左右:新竹朱姓孵化業者開始使用電熱孵化器。
◎ 民國四十三年間:農復會自美國引進北京鴨,將之與菜鴨雜交,所得鴨群農民稱為改鴨。
◎ 民國五十一年:台灣有五十四家孵鴨場。
◎ 民國五十二年:農林廳出刊指導員手冊-養鴨,供為養鴨戶的參考資料。
◎ 民國五十四年:台灣共有10,755,576隻,價值436,303,752元,同年中所產鴨蛋以最保守估計,亦有三億六千七百餘萬個,兩項合計總價八億八千萬元以上。
◎ 民國五十四年以後:由國外進口雜糧,養鴨戶為擴大飼養規模,設立攪拌機拌混飼料,鴨農各憑經驗自行調配飼料,開啟完全混合飼料利用的起步觀念,同時亦以繁殖三品種雜交土番鴨以期生產大型肉鴨,故此時期為品種與飼料配合經濟生產與市場需求的轉捩期。
◎ 民國五十五年:農復會補助台北區農業改良場籌設養鴨研究中心,專門研究鴨隻品種改良及飼料營養有關事項,對白色菜鴨的育成進行嚴格的選拔、培育,育成的白毛鴨為宜蘭改鴨,頗受農民喜愛。
◎ 民國五十六年間:台灣省農林廳與農復會曾舉辦鴨人工授精訓練兩次,鴨之人工授精在農村推展快速,尤其在宜蘭地區。
◎ 民國五十七年:成立鴨之專責研究機構-台灣省畜產試驗所宜蘭分所。
◎ 民國五十九年:出版「台灣養鴨」,正式介紹台灣的養鴨概況,也是台灣的第一本養鴨誌。
參考文獻
1.潘金木:台灣省畜產試驗所宜蘭分所誌(87年7月)
2.周光宇、黃暉煌:台灣的養鴨
3.鴨生產系統手冊
4.潘金木、李育才:養鴨事業之發展與沿革
5.李育才:降畜伏禽寶鑑
資料來源:宜蘭綠色博覽會-鴨鄉館手冊。
禁止未經授權之複製或下載等用於營利行為,違者依法必究。 農業部 版權所有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維護單位: 畜產試驗所 最佳瀏覽狀態為 IE7.0 以上, 1024*768 解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