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鴨寨文章 / 國內養鴨的科研發展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國內養鴨的科研發展
發文日:105/09/20

撰稿人 魏良原 劉秀洲
養鴨產業在台灣已有超過300年的歷史,近三、四十年來在許多專家學者及產業先進共同努力耕耘下,無論在飼養管理、營養、育種、加工、疾病防治等不同領域,皆有長足的進步,並促使產業快速發展,期間亦曾創造亮眼的出口產值。惟近年飽受禽流感疫情威脅,環境氣候快速變化,加上養鴨產業原有的人力缺乏、飼料成本上升、環保及動物福祉意識抬頭的重重壓力,這些不同領域的進展,似乎仍不足以帶領我們突破現有的困境。因此如何面對大環境的快速變化,成為每位相關從業人員必須嚴肅面對的課題。但是不論外在環境如何變化,適時利用現有資源,調整步伐,掌握未來脈動者,將是未來可能的贏家。
畜產試驗所在既有鴨隻種原資源上,針對優良種鴨的選育始終不遺餘力,包括近年選育後命名登記的褐色菜鴨畜試一號 (高產蛋性能品系)、褐色菜鴨畜試二號 (長受精持續性品系)、褐色菜鴨畜試三號 (全產青殼蛋品系)、白色番鴨畜試一號 (大體型品系);五結黑色番鴨 (維持黑色番鴨品種特徵)、五結白鴨 (長受精持續性品系)等,這些新品種 (系)亦皆有相對應的繁殖與飼養管理技術可供諮詢或技術移轉,其中「五結白鴨」,為本年度通過命名的新品種,來自於「褐色菜鴨畜試二號」與「北京鴨」雜交後固定性狀而得,受精後6天,仍可維持合理的受精率,可以降低人工授精所需成本。另為克服番鴨季節性精液量不足的困擾,宜蘭分所開發了番鴨精液稀釋液,該稀釋液可以用簡易的方式,將稀釋後精液短期保存於冰桶中,亦可讓改鴨戶在公番鴨精液不足時,透過稀釋液將番鴨精液直接稀釋,同時維持合理受精率,以避免向鄰場借用精液造成疾病傳播。此外,包括高飼料效率褐色菜鴨選育、生醫用番鴨產業化應用生產模式建構、番鴨精液供應站建立、土番鴨親代受精持續性選育、建立兼具生物安全、省工及動物福祉之土番鴨生產模式、LED光照對水禽產蛋性能之影響、舍飼養鴨廢水處理及再利用及種禽蛋消毒與孵化率提升技術及運送箱品質等相關研究亦刻正進行中。
雖然國內已有許多鴨隻相關研究成果,惟疾病侵襲造成的影響一直是畜牧產業的痛,養鴨也不例外,在持續追求如何把鴨養好,養大,賣好價格之外,更重要的是回頭想想,怎麼保護這些賴以維生的“身家財產”,以降低疾病威脅。由於病原的侵襲幾乎無孔不入,如果經濟動物的飼養與經營者,對於加強生物安全防護這件事仍停留在“知道”的階段,仍然不願調整步伐,努力實踐與落實,即使再好的飼養設備與設施都是枉然,畢竟野鳥並非把病原帶進鴨場或鴨舍的唯一可能媒介。基於疾病可能帶來的威脅,具備遮蔽物或頂棚的一般禽場,或是足以將外界禽鳥及其排遺隔絕在外的高生物安全禽舍,已是未來合法的禽隻生產體系必須具備的硬體設備。畜產試驗所東區分所將持續透過畜牧、機電、獸醫及養鴨產業跨領域之技術盤點、人才整合,建置高生物安全孵化室與種禽舍,並導入智慧分析管理及開發種禽管理系統,期望達到兼顧種禽的健康品質及效率的生產方式。也期盼養鴨界的朋友用謹慎的態度,把可能進入禽場的人、動物、車、器械、載具等,進行最妥適的動線安排、規劃及消毒,以降低病原入侵的可能,因為唯有做好生物安全防護措施,產業才有永續發展,再創榮景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