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鴨寨文章 / 鴨隻胺基酸需求量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鴨隻胺基酸需求量
發文日:106/02/28

撰稿人 蘇晉暉 鄭智翔 蕭掾瀚 林美峰
由於國內針對鴨隻營養需求量的文獻較為缺乏,因此筆者節錄編譯 Helmbrecht 博士於 2012 年 發表之 Amino acid nutrition in ducks 一文,希望可提供產業界加以利用。
由於國外主要的肉鴨品種是北京鴨,故推薦值通常以北京鴨為主。表 1 列出 NRC (1994)、Hou (2007)與 Evonik (2010)推薦之北京鴨胺基酸供應量。含硫胺基酸、離胺酸、羥丁胺酸與色胺酸有比較新的數據。Bons (2000)的博士論文藉由劑量依賴性(dose-response)試驗證實現代的北京鴨為了達到最佳的生長表現,在 1 到 21 日齡與 21 到 49 日齡都需要較高的甲硫胺酸+胱胺酸(M+C)、離胺酸與 羥丁胺酸。藉由指數迴歸來評估這些資料得知,為了得到 1 到 21 日齡鴨隻之最佳體增重與飼料轉換率,分別需要 1.16% 與 1.03%的離胺酸、0.76%與大於 0.87%的甲硫胺酸+胱胺酸、大於 0.99%與 0.98%的羥丁胺酸及 0.21%與 0.18%的色胺酸。而 0.83%與 0.73%的離胺酸、0.73%與大於 0.84%的甲 硫胺酸+胱胺酸、0.62%與 0.62%的羥丁胺酸及 0.23%與 0.27%的色胺酸的添加,則可得到最佳的 21 到 42 日齡體增重與飼料轉換率。此外,亦發現 0.90%離胺酸、0.77%甲硫胺酸+胱胺酸、0.66%羥丁胺酸與大於 0.28%的色胺酸可得到最佳的胸肉產量。
Xie 等(2009)進行 7 到 21 日齡公北京鴨的離胺酸需求量研究。再次以指數迴歸來計算他們的數 據,得到為達最佳體增重、飼料轉換率、胸肉重與胸肉生產所需之離胺酸量分別為 0.97%、1.08%、1.39%及 1.53%
Evonik 與來自北京中國農業科學院的 Hou 教授針對甲硫胺酸與甲硫胺酸+胱胺酸的需求量進行了劑量依賴性試驗。試驗於育雛與育成期時給予含 9 種濃度甲硫胺酸的玉米花生粕基礎飼糧,其他胺基酸則超過 Evonik (2010)推薦值 10%。能量與蛋白質含量依據 Hou 教授的建議調整。甲硫胺酸與 甲硫胺酸+胱胺酸在育雛與育成的缺乏組分別是 0.28、0.27%和 0.59 與 0.55%。試驗其他 8 種濃度以 此為基準依序逐漸增加 0.04%。
由於肥育期胺基酸需求的第一次測試並未發現任何劑量依賴性的結果,因此可歸納出基礎飼糧中 0.257 與 0.538%的甲硫胺酸及甲硫胺酸+胱胺酸的含量已經超過需求。Hou 教授也假設離胺酸的含量與所有胺基酸的含量太高。因此根據他的經驗降低胺基酸的含量再進行一次肥育期的試驗。這 個基礎飼糧最特殊的地方就是低離胺酸(0.66%)與粗蛋白質(14.16%)含量。甲硫胺酸與甲硫胺酸+胱胺酸的含量則分五階段漸增,每階段漸增 0.04%,其含量分別從 0.200 與 0.420%漸增到 0.400 與 0.620%。
在育雛期的結果顯示體增重有顯著差異(P < 0.05),以指數迴歸評估體增重所需之最佳甲硫胺酸 量為 0.42%而甲硫胺酸+胱胺酸量為 0.75%。生長期之評估則不僅體增重可用於計算指數迴歸,胸肉 產量亦可。最佳的使用量不是接近(胸肉產量的 0.53%甲硫胺酸)就是高於(體增重與胸肉產量的甲硫胺酸+胱胺酸)試驗中最高含量的 0.54%甲硫胺酸與 0.84%甲硫胺酸+胱胺酸。肥育期的結果也顯示在體增重表現上有顯著的趨勢,以指數迴歸計算得知在 0.35%甲硫胺酸與 0.59%甲硫胺酸+胱胺酸的含量時會有最佳的體增重,而飼料轉換率所需則分別是 0.34%甲硫胺酸與 0.58%甲硫胺酸+胱胺酸。
這些發現建議育雛期與育成期間之甲硫胺酸與甲硫胺酸+胱胺酸量,須高於現行 NRC (1994),但接近 Evonik (2010)的推薦用量。肥育期鴨隻產肉所需的含硫胺基酸較之前最佳生長所需值為低,並且接近 NRC (1994)的推薦量。
整體而言,快速的肌肉生長大約在 35 日齡結束,且鴨隻在肥育期生長速度趨緩導致對胺基酸的需求降低。Wiederhold (1996)的博士論文也發現此階段體重、胸肉與腿肉重的增加趨緩且腹脂開始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