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鴨學堂 / 鴨隻生理 / 鴨之精液冷凍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鴨之精液冷凍
發文日:97/09/11

撰稿人 蕭孟衿

全球暖化環境劇變,導致許多物種消失或已瀕臨絕種,而家畜禽方面由於人類長期以來的選育造成遺傳資源的快速銳減,許多基因因此大量流失,這些已經成為國際上共同的問題。現代生物技術日新月異,除了以活體方式保存種原亦可體外保存精液、基因體與製作基因組基因庫等;冷凍精液和遺傳物質的保存可保留原始基因庫,確保基因再現,以供未來生產和研究之用,另外亦可減少活體保存數目,降低保種成本。養鴨為台灣重要的家禽事業之一,為避免因長期選拔而使優良基因流失,建立鴨隻精液之冷凍保存方法有其必要性,如此不但可保存本土珍貴鴨隻遺傳資源且可降低惡性傳染病帶來的滅種危機(如禽流感等)。
長久以來,動物精液冷凍保存與人工授精技術之應用,對動物人工生殖、種原保存及家畜遺傳改良等方面具有相當的貢獻。冷凍保存過程中溫度改變之傷害、冷凍傷害、冰晶形成與裂解、精子獲能效應之改變、運動力損失及氧化損傷等皆可能造成精子構造、功能上損傷及存活率的下降,導致後續解凍後受精率降低。關於精液冷凍保存的研究,在家禽中以雞最早,Shaffner等人於1941年進行雞精子冷凍首次獲得成功,並於次年得到幾個冷凍精液解凍後得到的受精蛋,但這些受精蛋都在胚胎發育的早期(10-15小時)死亡;世界上初次孵化出雞冷凍精液後代的是 Polge等人在1951年完成的,但受精率很低僅為0.5%。家禽在冷凍精液上的發展遠不及家畜,家禽冷凍精液研究雖然已有60多年的歷史,但是仍然處於實驗階段,在家禽生產中還沒有很好的推廣與應用。
關於家禽冷凍精液研究最多首推雞精液之冷凍,火雞、鵝等亦有之,鴨冷凍精液相關研究相對來說少很多且受精率普遍不佳,分所近幾年投注不少精力於鴨精液冷凍保存技術之研究,希望能有所突破。

完整內容請於附件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