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蠶桑科普教育 / 蠶的一生 / 蠶的外形變化-蠶的變態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蠶的外形變化-蠶的變態
發文日:96/12/21

蠶的外形變化-蠶的變態

        家蠶是典型的「完全變態昆蟲」,就是在家蠶的成長過程中會經過幾個不同時期,也就是有卵期、幼蟲期、蛹期和成蟲期等,每個時期的外觀都不一樣。在這不同時期,它們的外觀上往往會有很大的不同,譬如常說的「毛毛蟲變蝴蝶」就是我們所熟知的昆蟲變態之一。但是,許多昆蟲的成長過程中,並不一定會出現這四個不同時期。一般而言,昆蟲的變態可再區分為下列三種不同的情形:

1.無變態:

有些比較低等的昆蟲,從卵中孵化後一直長到成蟲,除了體形變大之外,它們的外表並沒有太大的變化,因此我們稱這種變態為「無變態」。衣魚就是其中比較常見的代表蟲。

2.不完全變態:

「不完全變態」昆蟲所指的是在它們成長過程中少了蛹期,也就是說它們會直接由幼蟲期羽化成成蟲,而沒有化蛹的過程。許多常見昆蟲如蚱蜢、蟋蟀、蟬....等等,均屬於這類變態。

3.完全變態:

所謂的「完全變態」是指在這類昆蟲的成長過程中會經過四個不同的時期,不像前面那種少了化蛹的過程。

如家蠶,就是先由卵裡孵化出來成為一隻隻很小的幼蟲(蟻蠶),而幼蟲不斷地吃桑葉長大,並脫四次皮,接著它們會吐絲結繭,這時候幼蟲就在繭裡面化成蛹,最後,再由蛹羽化成為蠶蛾(成蟲),這整個變化就是所謂的完全變態。

蠶繭的重量:

  • 全繭重約 0.7~2.5 g,包括繭殼、蠶蛻及蠶蛹
  • 單粒繭層重約 0.07~0.55 g∕粒
  • 繭層率約 8~23%,係指單粒繭層重占全繭重的比率
  • 一粒繭之繭絲長約 800~1500 公尺

以上均因品種、蠶期、飼育環境、桑葉品質等不同而有差別。

蠶兒為什麼會脫皮及羽化,分別敘述如后:

蠶兒為什麼會脫皮?

蠶兒是屬於完全變態之昆蟲,而此類的昆蟲在它的幼蟲期,為了符合體軀的成長及體積的增加,所以當原有的表皮隨之伸長,達到一定限度後,就必須脫去舊表皮而更換新的表皮,此種新舊表皮的交替作用稱為蛻皮。

        在蛻皮的期間,蠶兒保持靜止不動也不吃食桑葉,此時謂之眠(sleeping),蠶兒於就眠前會吐絲先將尾腳固定在蠶座上,頭部與胸部抬起,並在兩者交接觸出現三角形的褐色斑,為眠蠶的特徵,蠶兒完成一次蛻皮的時間,與溫度、化性、品種均有密切的關係,當然齡期越大,時間也較長。

        一般昆蟲的皮膚在構造上,可分為三層,由內而外為基底膜(Basement membrane)、真皮(epider-mis)、表皮(cuticle)。在真皮細胞層內有生毛細胞及特化感覺器,而基底膜為一層薄膜位於真皮之內面。蠶兒之蛻皮主要是更換最外層的幾丁質外表皮,此表皮對酸鹼類具有抵抗性,故有保護作用,綜括之,蠶兒皮膚除了司保護外,還有防止水分散失,供給肌肉附著,貯藏養分,感覺等功能。

        我們既然已經知道蠶兒為什麼要蛻皮,而促使它蛻皮的因子又是什麼呢?主要是受到內分泌的控制,也就是它的生理機能;在蠶兒的第一胸節部有前胸腺(P.T.G),可分泌蛻皮激素(M.H),在各齡期的後期大量分泌,尤其是五齡壯蠶的後期,可促使蠶兒化蛹。另外蠶兒的蛻皮腺(Exuvial Gland)著生在真皮層與表皮之間,當受到前胸腺的蛻皮激素作用,而開始分泌蛻皮液,以胞狀液存於真皮細胞質內,待脫皮之際排出而流動於新舊表皮之間,使脫皮容易完成,各齡起蠶在脫皮液蒸發後,在表皮上有白色粉狀物質,據判斷可能是鈣?類,所以脫皮液亦被視為蠶兒的體內排泄物。以下是蠶兒脫皮的幾個過程:(一)真皮細胞開始分裂,數量增多。(二)表皮與真皮層的分開,舊表皮被消化。(三)分泌脫皮液。(四)分泌表皮質層。(五)分泌一層薄膜。(六)激發脫皮液產生作用。(七)吸收已消化之舊表皮。(八)分泌新表皮。(九)脫皮。(十)顏色加深,表皮骨化。(十一)分泌臘質。須經上述的幾個階段,始告完成一次脫皮,而蠶兒乃進入另一個新的齡期。

蠶兒為什麼會變成蛾?

家蠶乃完全變態之昆蟲,它們之所以會變態,與內分泌作用有關。

        蠶兒到了蛹期受腦激素BH作用,而刺激前胸腺PTG使其大量分泌蛻皮素MH,約經10天,促其羽化發蛾,生理學家做過實驗,將去腦與缺前胸腺之蛹作—對照組,發現兩者均不羽化,可見腦激素與脫皮激素兩者均為造成羽化的必要條件。

        蠶兒的生殖器到羽化成蛾時才告成熟,此時蠶蛾的唾液中含弱鹼性的化學物質,將繭的絲膠溶化,然後破繭而出,因為絲緒已被攪亂,所以在製絲上已無價值,此乃屬於種繭養蠶,蛾的生命短暫,所以在雜交育種時,需注意各品種的發蛾期,是否配合適當,才能達到成效,一隻蠶蛾產卵約500-600粒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