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蠶業的演進 / 源始 / 歷史見證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歷史見證
發文日:96/11/26

歷史見證

1.半顆蠶繭

       民國15年,在山西夏縣西陰村新石器時代(約五千年前)之史前彩陶遺址中,出土半個蠶繭,此出土的半顆蠶繭,為世界上最古老的蠶繭,它代表了中華民族悠久輝煌的歷史,證明五千多年前,便有人知道養蠶。

2.甲骨文

       河南安陽小屯出土的我國最古的文字「甲骨文」,刻「桑」、「蠶」、「絲」、「帛」等字,也證明三千年前我國已懂得利用蠶絲之綢。

3.嫘祖及親蠶圖

       黃帝元妃嫘祖教民養蠶,使得蠶桑事業一養蠶一代發達,家家植桑,人人養蠶,男耕女織,各司其事,社會安和樂利,嫘祖之功不少,後世感懷其德,禮拜之,尊為先蠶,封為「蠶神」。歷代皇室有親蠶服及拜祭蠶神的儀式,即親蠶圖;顯示「農桑為立國之本」及對蠶的尊崇。

4.採桑圖

       西元前5至4世紀春秋戰國時期,有好幾件飾有採桑圖紋的青銅器,包括「漁獵功戰圖」,「採桑獵鈁」及「宴樂射獵採桑紋壺」等 。這些畫生動地反映了當時蠶業生產情況。

5.耕織圖

       清康熙皇帝重視蠶業。親作「御制耕織圖序」,在二十三幅耕織圖上各題七言詩一首,勸民養蠶,告誡官員了解蠶農的艱苦,「耕織圖」的「織」,是描繪養蠶、織染的實際情形。

6.絲、刺繡

       各類絲織品中, 絲與刺繡是手工的藝術品。都具有悠久的歷史。名聞遐邇,緙絲始於漢代,是經線貫通,緯線彎曲,其一般絲綢織物都是經緯腺貫通到底,有所不同,因此它織出的花紋具有立體感,古今市場上,歷千年而不衰的繡品,包括四大名繡如湘繡、蘇繡,蜀繡及粵繡,也都是我國文化的精隨。

7.蠶花節

       長江中下游,淮河流域,黃河中下游等絲綢之鄉的農民,每年都要過幾個為蠶而舉行的節日,如正月十五的「宜蠶」,清明時節的「 蠶花節」等,據考證,過蠶花節拜「蠶花娘娘」,吃團員飯,至少已有一千七百餘年了,特別是浙江省湖州市含山一帶的養蠶農民,對蠶 花節的看重,比過年還熱鬧。

8.蠶賦、齊民要術、養蠶訓及天工開物

       戰國時期(西元前313年-238年),苟況的「蠶賦」從哲理和蠶的生理的角度,為蠶賦詩,有趣地閑述了蠶寶寶高尚的「秉性」。西元六世紀賈思勰「齊民要素」使我們後人對古代蠶業生產上溯先秦兩漢,下至唐宋有了比較概括的了解。日本聖德太子(西元574~622年 )曾宣示「養蠶訓」、其內涵是養蠶者如同育兒般,須愛護有加。明代宋應星的「天工開物」乃服篇,對如何提高繭絲質,有非常精闢的 生產技術措施。其他重要的養蠶史事還包括南北朝的「蠶經」及元初的「農桑輯要」等,多得實不勝枚舉。

9.織機改革者

       絲綢產品的製造,有賴織機、花樣設計,在歷史上出現了這些傑出人物如西漢的陳寶光妻,三國時期的馬鈞,為織機改革者;唐竇師 綸為絲綢紋樣設計大師,對後代絲綢品,產生了持續不斷的重要影響。

10.搗練圖

       治理絲綢作業過程,計有熨帛、搗練、縫紉等。其中唐‧張萱繪<搗練圖>部分,現藏於美國波斯頓美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