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蠶桑生產技術 / 蠶桑病蟲害防治 / 桑樹蟲害 / 桑樹蟲害-台灣桑木蝨 Taiwan mulberry psyllid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桑樹蟲害-台灣桑木蝨 Taiwan mulberry psyllid
發文日:96/12/18

桑樹蟲害-台灣桑木蝨  Taiwan mulberry psyllid

台灣桑木蝨 Paurocephala psylloptera Crawford

特徵:

卵:初產下為白色略為透明,長0.2 ~0.3毫米,寬0.1~0.15毫米,產下2天後變為暗黃綠色,孵化前變為黃褐色。卵形橢圓,頂端較尖,色澤較淡,且有1細絲,底端較鈍,有1卵柄。

若蟲:共有5齡,第1與第2齡若蟲的觸角均為4節,第3~5齡則分別有5、6、7節。第5齡若蟲,體深黃色,複眼很大,觸角7節,第1、2節粗短,其他各節細長,節間及末端生有成對的刺毛。後胸大於中胸,腹部分為7節。胸足各節也生小刺毛,脛節細長,尤以後足為甚,末端有脛節刺突1對。跗 節2節,末端有爪1對。

成蟲:狀若小蟬,初羽化成蟲體淡黃幾近白色,經1~2天,體色變成介於淡褐與黃之間。成蟲複眼很大,深紅色,觸角窩與複眼距離接近。雌蟲在兩複眼中央處有4條斑紋,體長17~20毫米,雄蟲頭上無明顯條紋,體長15~16毫米,觸角10節,絲狀。 雌蟲前胸背板突起如弓形,中央處有黃色條紋,兩側則有對稱的「L」形條紋,中胸背板狀若六角形,中央也有對稱的4條黃紋。後胸背板略呈梯形,其間則有黃色的小區相隔。前胸與中胸腹板皆為黑色,後胸腹板則為淡黃色。 雄蟲胸部形狀大致與雌蟲相似,惟前胸與中胸背板皆無黃色條紋,而後胸背板則有對稱的2條黃紋,並有黑色的圓錐突起。雌、雄翅大小相似,前後翅皆透明,前翅翅脈較後翅翅脈複雜。前翅翅脈有時超過腹長,後翅狹小,休息時翅成屋背狀疊置背部。

       生活史及危害狀況: 在台灣中南部終年發生,棲群密度,中北部以秋季最高,南部春季較高。若蟲群棲桑樹頂芽,潛伏於葉背,刺吸汁液,使枝葉脫落,枝條枯萎。排泄物白粉狀,並帶有蜜露,往往誘發煤病,降低桑葉品質,使蠶農受損。 成蟲飛翔力不強,擅於跳躍,一般棲息於嫩葉或葉柄上,羽化後即可交尾。產卵前期平均2.4±1.7天,產卵期14.4±7.3天,每日每雌蟲平均可產27~7±12~3粒,雌蟲壽命平均25.3天,雄蟲壽命平均23.4天。 卵產於桑樹頂芽或嫩枝上,散生或成堆排列於葉脈邊緣或葉肉中。數量多時,1葉片可達300粒卵,卵期5~10天。若蟲蛻皮4次,若蟲期平均12.4±2.3天。

防治法:

1.利用低刈及其他耕作技術,如防除雜草,使日光透射,通風良好。並剷除其他可能的中間寄主,以期降低翌年的桑木蝨棲群。

2.選用抗蟲品種。

3.保護並利用捕食性瓢蟲如赤星瓢蟲、六星瓢蟲及小十三星瓢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