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蠶桑生產技術 / 栽桑 / 栽桑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栽桑
發文日:96/12/15

栽桑

       在桑樹上生息著好幾種昆蟲,它們取食桑葉或蛀食樹幹。在這些昆蟲中,有一種吐絲作繭的鱗翅目昆蟲引起了先民的注意,這就是桑蠶。桑蠶取食桑葉後吐絲結繭,然後鑽出繭殼羽化為蠶蛾。人們發現這種繭殼浸濕後,可以拉出長長的銀色絲縷,這絲縷可捻成線,也可織成綢。這比起當時的衣服原料麻布和葛布來,要漂亮得多了。隨著先民生活的定居,人們為了獲得更多的蠶繭,即開始了人工飼養,並把蠶移到室內來馴養。嫘祖教人民採桑養蠶,將蠶絲織成衣服。

       古人說「無桑不足以言蠶」,根據統計,家蠶從孵化吃桑開始,平均每頭約在吃下20公克桑葉以後,便會成熟吐絲結繭。所吐的絲,雖然只有 0.3~0.5 公克重,卻長達 700~1,500 公尺,更神奇的是僅食桑 20 多天,體重增加一萬倍。可見桑葉對蠶發育,確有功效。

       蠶寶寶只吃桑葉嗎?古書考據蠶寶寶可以吃很多種樹葉,但只有吃桑葉才會吐絲,否則結的繭跟一般飛蛾一樣,用途少。

栽桑前的準備:

1.整地:栽桑前一個月即將園地深耕,清除石塊、雜草等,並做好灌溉和排水措施,坡地則還要先做好水土保持工作,防止土壤流失。
2.做畦: 畦向除河川地依流向外,其他地區以南北向為佳;使用步行式小型耕耘機時,則畦距以1.8~2.0公尺為宜。
3.挖植溝或穴:依行株距挖寬30~50公分,深50公分之栽培植穴或栽植溝。

桑樹栽培:

民國六十二年以前 推行坡地栽桑及野桑養蠶。民國六十二年至六十九年 配合中央加速農業村建設方案,在台灣6個地區設置蠶業 生產專業區推行平地栽桑養蠶,並將桑園分為二區,每區輪流年 修剪3~4次,建立全年可採桑養蠶6~8次模式。民國六十九年至七十五年 推行稚蠶專用桑園及改進修剪方式,全年可配合稚蠶共育 採全芽6~8次。民國七十五年以後 研究建立桑園合理施肥量、修剪模式、栽培密度、人工催芽方式等,提高單位產葉量。

果桑:

桑樹多為雌雄異株,雌株所結的果實稱為桑椹或桑果,果實大小因品種(系)而異。果實多量且型大具有利用價值者,稱為果桑種。台灣配合觀光休閒農園約有400公頃栽培,以採摘鮮果為主。果桑為落葉性植物,自然環境下,產期集中在3~4月。1991年起試驗噴灑氰滿素40倍或20%氰氨基化鈣液,促進開花結果,調節產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