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蠶在教學教材上之應用~余錫金
蠶是完全變態類昆蟲,其一生包括卵、幼蟲、蛹、成蟲等四個形態截然不同的階段,完成整個生活史只需50-60天,而且只在幼蟲期(約20-30天)需餵飼食物。又因蟲質強健,不須特殊飼養管理技術;個体很小,不佔用大空間;性情溫馴,無刺無毒,不虞散失逃逸或螫咬傷人。因此,很適合做為國中小學兒童、青少年自然科學教材,藉由親自飼養照顧及觀察,瞭解動物生長發育過程,啟發他們對自然界生命的關懷與尊重,將有助於生態環境的維護,並促進社會祥和安樂。以下將分別建議適合小學、國中學習的項目,敬請參考。
壹、適合國小學童觀察學習項目
在教師指導下,觀察記錄從蠶卵孵化為幼蟲、各齡期幼蟲生長、蛻皮、老熟幼蟲吐絲結繭、化蛹、蛹羽化為蛾(成蟲)後交配產卵,完成一個生活史(即一世代)的生長、發育、脫皮、變態、繁殖過程。
一、材料
已經過人工孵化處理或完成越冬,胚胎已經活化的蠶卵一批。
二、方法
(一)卵
將蠶卵放置於25℃之定溫中,若無定溫設備,則將溫度儘可能調節在23-28℃範圍內,集中管理。指導學童觀察卵的大小、形態、顏色變化、孵化情形等並記錄。
(二)幼蟲(蠶兒)
1.剛孵化的蠶分發給小朋友,每人約10隻自行飼養觀察,並保留約100隻於學校實驗室,由老師親自或指導學童飼養做為對照比較。
2.配蠶前,請老師先說明飼養照顧方法,包括採桑、給桑、蠶座清潔及周遭環境要求,注意事項等。並於飼養過程中隨時做重點提示與指導。
3.觀察、調查及記錄
(1).不同齡期幼蟲食桑方式。
(2).幼蟲脫皮方式,脫皮前後行為,皮膚顏色、光澤變化。
(3).各齡幼蟲生長發育時間,体長、体重變化情形,並做成簡單柱狀圖或曲線圖。
(4).各齡幼蟲食桑量。
(5).五齡(末齡)幼蟲外部形態觀察,瞭解各器官形態特徵及功能。
(6).末齡老熟幼蟲特徵、行為與同齡盛食期之差異,吐絲、結繭情形觀察、記錄。
(三)繭蛹
1.開始吐絲結繭二天(約48小時),輕輕採下蠶繭數粒,以鋒利刀片小心切開,觀察及測量完成吐絲幼蟲形態及大小並與未吐絲前之蠶做比較。
2.吐絲後第三天,仔細觀察幼蟲蛻皮化蛹情形,此後並持續觀察化蛹後蛹皮、觸角、複眼顏色變化情形。
3.第七天,調查蠶繭形狀、長度、寬度、重量、蠶蛹形態、長度、重量及不含蠶蛹的繭(絲)重。
4.自化蛹至羽化為蛾(成蟲)的蛹期日數。
(四)成蟲
1.觀察初羽化的蛾破蛹及破繭而出的情形(化蛹後約10-12日羽化,多在清晨發生)並描述其行為。
2.羽化後一小時內,蛾的形態變化及活動情形。
3.雌、雄蛾体型、特徵的差異。
4.交尾行為觀察,並教導小朋友,瞭解在廣大的原野,不同性別的蛾,為何能找到配偶,完成傳宗接代任務。
5.將部份交尾過的蛾,放在牛皮紙上隔離產卵,觀察產卵情形,最後並計算每隻母蛾產卵粒數。
(五)互相觀摩比較養蠶結果,並由老師指導,討論差異原因
1.生長環境的差異:如溫濕度、光線、空氣品質。
2.食物及營養:桑葉品質,給桑是否充裕,單位面積幼蟲密度是否太高?
3.人為因素:忘了餵桑,致三餐不繼;動作粗暴,導致受傷;過度關心、好奇,經常抓出來觀察把玩.......。
4.遺失、生病死亡、遭螞蟻、壁虎、老鼠等咬傷、吞食為害。
貳、適合國中程度觀察學習項目
一、飼養觀察
(一)溫度條件與幼蟲成長(体重、体長、經過日數等) 之關係做成簡單曲線圖或柱狀圖。
(二)環境條件相同情況下,不同食物量與幼蟲成長之關係。
(三)蛹体重變化調查,藉由蠶蛹每日体重減少情形,了解蛹期在不取食狀況下,体內蓄積的養分轉化為能源情形。
(四)蛾(成蟲)羽化後,觀察雌、雄蛾的行為差異;經交配及未交配的雌蛾產卵速率、數量比較及產卵後2-5日卵色變化情形。
二、幼蟲單位時間內取食量、消化量與成長量之測定,了解同化與異化作用之意義及關係。
取食量-未消化排出量=消化量(同化量)
消化量-成長量=呼吸量(異化量)
三、以肉眼或解剖顯微鏡觀察外部構造、繪圖,使正確了解鱗翅目昆蟲外部形態及各主要器官的位置及功能。
四、內部構造觀察了解內部主要器官所在位置、構造及功能。
五、細胞構造觀察
六、消化酵素實驗
七、呼吸作用實驗,氣門閉塞實驗。
八、血液循環:(一)脈博之觀察(二)脈博次數及與齡期、溫度之關係(三)血液鏡檢,血球細胞種類、形態觀察。
家蠶原產於我國黃河流域,至今已超過5000年,我國古代農業社會即有「農桑並舉,男耕女織」的傳統。幾千年來,蠶絲除做為國人高級衣飾材料外,也是重要出口商品之一,對國計民生貢獻極大。直至目前我國(含大陸地區)蠶繭及生絲產量仍佔全世界之60%以上;又因家蠶為完全變態類昆蟲,一個生命週期包括幼蟲、蛹、蛾、卵等四個形態功能完全不同的時期,僅需50幾天。因此,家蠶除在應用科學方面需加強研究改良外,也很適合做為生物學研究或教學材料。因教學並非筆者專長,故本文旨在拋磚引玉,介紹兒童及青少年如何初步認識家蠶,乃至完全變態類昆蟲,掛一漏萬之處,勢所難免,盼有興趣的朋友們,發揮創意,自行設計主題,俾在快樂的實習、實驗過程中,進一步認識動物並發掘新知識。
禁止未經授權之複製或下載等用於營利行為,違者依法必究。 農業部 版權所有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維護單位: 苗栗區農業改良場 最佳瀏覽狀態為 IE7.0 以上, 1024*768 解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