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蠶的一生及其利用
文/謝豐國
一、前言
蠶吐絲產生有用的物資供人利用,與蜜蜂等同屬有用昆蟲(useful insects),為動物及昆蟲學家投入研究和供人利用最多的蟲種之一。家蠶一生充滿傳奇性,壽命雖短,卻歷經3個變態和4個時期,從卵孵化到幼蟲成熟,3~4週內體重竟增加一萬倍以上。由於現代生物技術之研發進展快速,家蠶之生理、生態理論及其產品利用機能,持續引起昆蟲學者之重視與研究。本文簡介家蠶的分類及演化、家蠶的生物學特性,含生活環、變態、形態與生理特徵,蠶品種和蠶種繁殖,以及家蠶及其產品之研究與利用等。
二、家蠶的分類與演化
在動物學分類學上,家蠶屬於:
動物界(Animal kingdom)
節足動物門(Arthropoda)
昆蟲綱(Insecta or Hexapoda)
鱗翅目(Lapidoptera)
蠶蛾科(Bombycidae)
蠶蛾屬(Bombyx)
家蠶種(Bombyx mori L.)
家蠶(Bombyx mori L.)是一種以桑葉為食料的泌絲昆蟲,源自野蠶(Bombyx mandarina Moorc.)馴化而來。而家蠶的進化,以化性而言,多數學者則趨向從多化性到一化性。家蠶的起源和類型的傳播有數種報告,其中之一為由中國溫帶多化性種分化為二化性種及一化性種,東傳朝鮮、日本,西傳西亞、歐洲。亦有由中國熱帶多化性種及南亞熱帶多化性種起源和傳播之說。
三、家蠶的生物學特性
家蠶屬完全變態昆蟲,在一個世代中,經過卵、幼蟲、蛹、成蟲四個形態完全不同的發育階段,其經過時間因蠶品種和飼育環境而有不同。在適溫條件下,蠶的生活環如表1。家蠶以卵繁殖,二化性蠶卵又分滯育(越年)和非滯育(不越年)兩種。後者產下後,胚胎發育經9~12日即自然孵化。前者產下後約經7日,胚胎發育至一定程度後,即進入停滯發育期,必須在一定條件(如低溫或浸酸處理)下解除滯育後,才會繼續發育和孵化。卵的外形特徵為一端具有卵孔,中央有一個凹陷稱卵渦或水引;產後1~2日內呈淡黃色,2~3日後變黃褐色,約一週後又變成紫灰色。初孵化的幼蟲呈赤褐色 ,形似螞蟻,稱蟻蠶,取食桑葉後迅速成長,其間休眠和脫皮4次後成第5齡壯蠶,此時體呈淡青白色,長圓筒形,體分胸(3節)、腹(10節)合計13節,體重約為1齡蠶的1萬倍。外形特徵為具8對足(胸每節1對,稱胸足;腹第3、4、5、6和第10節各1對,稱腹足),9對氣孔(胸第1節1對,腹第1~8節各1對)。在腹部第2、5、8環節分別生有眼狀、馬蹄形和新月形斑紋,又第8腹節背面生有尾角。幼蟲體內具有一對絲腺,位於消化管腹面兩側,自蟻蠶起即能合成和分泌絲質,但4齡前並不發達。第5齡起急速生長,至5齡後期老熟時,絲腺已成為體內最大器官,絲腺重為1齡蠶的16萬倍,經由頭腔內之吐絲管吐絲結繭化蛹。蛹的外形與內部器官和幼蟲顯著不同,至後期除翅外已接近成蟲形態 。蛹期外部特徵明顯,已可分辨性別,雌蛹第8腹節腹面有X形線紋,雄蛹第9腹節腹面則有一個褐色小點。羽化的蠶蛾全身被覆白色鱗片,體分頭、胸、腹3部分。頭兩側有黑色複眼1對,雙櫛狀觸角1對。成蟲下顎能分泌溶繭酉每,以溶解絲繭,得以從繭中鑽出。胸部分前 、中、後胸3節,每節生有1對足,分稱前、中、後足。中胸上有1對前翅,呈三角形,後胸上有1對後翅,略呈圓形 ,翅上亦被覆白色鱗片。腹部一般雌蛾較大,末端體節已演化為外生殖器。雄蛾外生殖器由幼蟲第9和第10腹節變成 ,腹部可識別8個體節;雌蟲外生殖器則由幼蟲8、9、10腹節變成,只可見7個體節。成蟲內生殖器相當發達,雌蛾腹腔有8條卵巢,每條含50~90粒卵,每隻母蛾可產400~720粒卵;雄蛾睪丸內有3000~4000個精子束,可形成約140~200萬個精子。蠶蛾羽化後不再攝食,雌蛾誘惑腺分泌性外激素,借以引誘雄蛾交尾。在常溫下,交尾8~10分鐘時第一次射精,約15分後終止,此後保持交尾狀態1~1.5小時,再進行第二次射精,經10分鐘後結束,整個交尾過程約兩小時。受精過程為交尾時,雄蛾先將精子射入雌蛾交尾囊,再進入受精囊。雌蛾產卵開始時,卵自輸卵管下降 ,從受精囊出來的精子即自卵孔進入卵內,進入卵內的精子一般2~3個,精子入卵是在卵產下前幾秒鐘。
四、蠶品種和蠶種繁殖
家蠶的品種數以千計,據早期(1904年)統計,大陸已有1277個蠶種,含一化性760種、二化性449種、多化性41種 、黃蠶種27種;台灣則有360多種。依不同分類法,家蠶品種大致可區分為下列數種:(一)依化性分一化、二化和多化性種;(二)依眠性分三眠、四眠和五眠蠶;(三)依產地分中國、日本和歐洲種;(四)依季節分春蠶、夏蠶和秋蠶種;(五)依血統分純粹、交雜和固定種;(六)依繭色分白蠶、黃蠶和其他繭種;(七)依斑紋分形蠶(具斑紋)和姬蠶(不具斑紋);(八)依製種法分框製、袋製和平附種。由於家蠶源自中國,大陸依據地理品種特性特徵,將其分為5個生態型:(一)中國溫帶種——在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形成的地理品種,含一化、二化及滯育的多化性,眠性有三眠和四眠;(二)中國亞熱帶種——在珠江流域形成的地理品種,含二化及滯育的多化性,眠性為四眠;(三)日本種——在日本形成的地理品種,含一化和二化性,及少數四化和多化性,均為四眠蠶;(四)西亞歐洲種——在西亞和歐洲形成的地理品種,均為一化性、四眠蠶;(五)熱帶種——在廣東省和壯族自治區南部及東南亞、南亞地區形成的地理品種,化性為無滯育的多化性四眠蠶。 蠶種繁殖的主要任務是供應蠶繭絲質優良、品種好、蠶作安定的蠶種,一般採用原原種、原種和普通種三級制。原原種和原種由國家或省級機構養蠶場培育,普通種可由民間養蠶場繁殖。多數推廣蠶品種為滯育種,在胚胎發育前期,為配合生活週期和季節變化,暫時停滯細胞分裂、分化和生長。如大陸春期4月下旬孵化,6月上旬產的卵要到翌年春暖才孵化,歷時達10個月左右。即便是秋製種的卵期,一般也有5~7個月。家蠶在發生滯育之前,也會發生一個或幾個不滯育的世代,亦有不滯育的品種。滯育的機制,主要受咽下神經系分泌滯育激素之量而定,而其分泌又受遺傳基因及環境條件(尤其是溫度和光照)的影響。調節和控制蠶種貯藏環境,使蠶種解除滯育齊一,保持卵質優良、孵化良好的技術,通稱「蠶卵保護」,依季節和時期不同可分(一)產卵初期保護;(二)夏至秋期保護;(三)秋至冬期保護;(四)冬期保護;(五)秋製越年種保護等。滯育蠶卵經5℃以下低溫保護或處理,卵即逐漸解除滯育,成為活性卵。活性卵感受10℃以上之積溫後,胚胎即行緩慢發育,為使日後多數胚胎發育整齊、出庫蠶卵催青孵化良好,蠶種必須在低溫下(通常為0~5℃)進行定期冷藏。適於冷藏的蠶種為胚胎發育自滯育期至最長期之間,在此期間 ,胚子愈小,對低溫的抵抗力愈強,愈耐長期貯藏。滯育期之冷藏溫度一般為0~2.5℃,而最長期前至最長期之冷藏溫為2.5℃。滯育卵的冷藏法有單式、中途調節和複式3種。大陸和日本春用種的冷藏常用單式或中途調節法,夏用種則用複式法。單式冷藏溫為2.5℃,冷藏日數最長約90天。複式冷藏溫第一次為0~1℃,冷藏有效期限約100天;經10~15℃中途感溫後,胚胎發育至最長期時,再以2.5℃行二次冷藏,期限又可達約100天,兩次冷藏期限合計達200天 。台灣蠶卵的冷藏,據苗栗區農改場( 前蠶蜂場)的試驗結果採行如下:預訂冷藏天數為25~35、35~60、60~90及90~180日時,於25℃人工越夏時間分別為30~35、48小時、3~10及20~40日,中間溫度(10~15℃)之處理均為6小時,冷藏溫均為5℃。另即時浸酸卵 ,浸酸之後若需延期用,亦可先在25℃下保護18~40小時,再經10~15℃中間溫處理6小時後,移入2.5~5℃中,即可保護卵之活性約20日。 此外,解除卵胚子之滯育,亦可將滯育卵浸漬稀鹽酸處理,促使卵繼續發育而孵化,稱人工孵化,一般又分即時浸酸和冷藏浸酸兩種。即時浸酸為蠶卵產下後16小時內,先以24~25℃保護,再用液溫46℃、比重1.075的稀鹽酸液浸漬5~5.5分鐘,於清水中脫酸30~60分鐘,經離心機脫水30~40秒,再風乾1~2小時後,催青10~14日即可孵化。冷藏浸酸則將冷藏日數不足而須提早孵化的冷藏卵,自冷藏庫取出,置於25℃1~3小時後浸酸,一般日本和中國品系之浸酸時間分別為5~6和4~5分鐘。蠶卵冷藏出庫後,不須經浸酸處理即可孵化的情形如下:越夏保護分別為5、10 、20~30天,冷藏日數分別超過70、90和120天者可自行孵化。
五、家蠶及其產品之利用
養蠶業向以獲取蠶繭、繅製生絲供編織物為目的。然而主產品的生絲在蠶業生物合成總量中的比例卻很少,其他大量副產物亦可利用。生絲的系統用途,據日本農林水產技術情報協會(1993)報告,可分為下列:(一)衣服——織物、編織物、手縫絲、手工絹織絲、隨身穿著;(二)美術、工藝品——包被巾、樂器弦、玩偶、畫絹、裝飾用紙、印材;(三)醫療器材——縫合絲、溫濕布劑;(四)化妝品——乳液、皮膚乳液、粉底膏、臉部化妝用品、調整霜 、洗顏料、化妝肥皂、粉餅;(五)工業用品——車縫線、研磨料、打字帶、絹篩;(六)整染料——洗髮精、定型劑、潤絲劑、整髮劑;(七)食品——果凍、食品添加料、機能性食品;(八)室內裝飾用品——舞台緞幔、桌巾、地毯、沙發布;(九)寢具——絲被、中棉、被單。
蠶業副產物除植物類外,主要有動物軀體類和蛋白纖維類。前者如蠶蛹、蠶蛾、卵殼、蠶蛻、蛹殼及僵蠶和僵蛹等 ;後者如下腳蠶、選除蠶、削口蠶、蛾口蠶、長吐短吐、蛹 滯頭、湯繭毛絲 、絲膠蛋白費水等。蠶蛹可製蛹油、肥皂、甘油、脂肪酸、核酸、脫脂蛹、蛹蛋白、維生素B2、飼料、培養基等。蠶沙可製糊狀葉綠素、類葫蘿蔔素、植物醇、活性炭等。蠶蛾可製蠶蛾丸、蛋白 、脂肪、核酸等。 台灣於民國80年左右,養蠶業因勞力不足而沒落,乃至幾近結束,蠶絲業於82年轉型研發各類蠶絲產品如下:(一)蠶絲織品——貼身衣褲、機能性內衣褲 、襯衣、裙、睡衣褲、外裝、茄克、背心、洋裝、套裝、休閒衫、絲巾、領帶 、各種襪類、蠶絲被、涼被、兒童被;(二)飾品類——蠶絲漢宮花、胸絲、蠶絲花;(三)藝品——絲扇、絲綢網印古典名畫、中國書畫、人像、花鳥等精品;(四)蠶絲精華保養品系列——洗面露、化妝水、乳液、精華凝露、面霜 、護唇膏等;(五)護膚彩妝系列——眼影、粉底、腮紅、粉餅、口紅等;(六)沐浴系列——美容滋養皂、沐浴乳、洗髮精等。
六、結語
栽桑養蠶、繅絲織網的發明,是中國對人類文明的重大貢獻,數千年來蠶絲及其產品的優越特性,為人類所喜愛而歷久不衰。近代人造纖維及成品雖發展迅速,惟人類仍崇尚天然纖維如棉、麻 、絲、羊毛等產品。近年來蠶絲服裝及絲綢產品,因受供過於求,國際市場疲軟、東南亞金融風波等因素影響,致使供銷不暢,蠶絲業經營困難。展望未來 ,若能改進蠶桑品種和栽桑養蠶技術,發展自動化農工生產設施,研發人纖和蠶絲混紡織品,開發蠶絲新產品,及疏通產銷管道和供銷技術,則蠶絲織業應仍有遠大前景。此外,應用現代生物技術,以家蠶生產干擾素等異源蛋白、研製各類生物農藥、研發和綜合利用蠶桑產品及其副產物等,家蠶及其產品之利用仍有深厚潛能。
七、參考文獻
1.中國農業科學院蠶業研究所主編 1991 中國養蠶學 960頁+附錄+32圖版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發行。
2.昆蟲利用推進委員會編 1993 昆蟲利用技術開發總合的推進關報告 299頁 日本農林水產技術情報協會發行。
3.陳運造編 1991 認識家蠶 52頁 台灣省立博物館印行。
謝豐國 1991 台灣有用昆蟲之研究與發展 近年來台灣昆蟲學之研究發展研討會專刊33~42頁 中華昆蟲特刊第七號。
禁止未經授權之複製或下載等用於營利行為,違者依法必究。 農業部 版權所有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維護單位: 苗栗區農業改良場 最佳瀏覽狀態為 IE7.0 以上, 1024*768 解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