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花壇植物介紹 / 花壇報導 / 日日春的命名及流通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日日春的命名及流通
發文日:103/02/21

6cffb666c2

日日春的命名及流通

陳錦木

日日春又稱長春花,夾竹桃科(Apocynaceae)多年生草本植物。1658年法國人Etienne de Flacourt記錄馬達加斯加的原生植物時提及日日春,描述它的花形如肥皂草(Saponaria officinalis L. )及茉莉花[Jasminum sambac (L.) Aiton.],花色紫紅或白,在當地為治療心臟不適的藥用植物。殖民者隨後將日日春引進歐洲栽培於加溫的溫室中,漸漸成為大眾熟知來自熱帶地區的外來種植物(Curry, 2012)。

 

1759年分類學家Linnaeus以花朵外觀像Vinca為由,將日日春命名為Vinca rosea。1838年英國植物分類學家George Don將日日春和Vinca分開新成立長春花屬(Catharanthus),命名為[Catharanthus roseus (L.) G. Don] (van Bergen and Snoeijer, 1996)。長春花屬中有8個種,其中C. coriaceus Markgr.、C. lanceus Bojer ex A. DC.、C. longifolius Pichon、C. ovalis Markgr.、C. scitulus Pichon、C. trichophyllus Bak.與C. roseus (L.) G. Don 7種原生於馬達加斯加,C. pusillus (Murray) G. Don在印度及斯里蘭卡被發現。van Bergen和Snoeijer (1996)指出日日春在早期文獻記載中出現一些混淆的學名,如Vinca rosea L.、Pervinca rosea L.、Vinca speciosa及Lochnera rosea L.及Ammocallis rosea等,目前因資訊普及,已少有誤用的情況。但現今的花卉商業目錄中日日春仍多以Vinca稱之,這易和Vinca minor L.及Vinca major L.兩種植物混淆,會使用Vinca這一屬名,歸因於日日春早期長期使用Vinca rosea學名所造成,現今仍習慣以舊屬名稱之(Curry, 2012;van Bergen and Snoeijer, 1996)。

 

由於日日春具有強健的風土適應性,露天栽培常受曲管式(siphoning type)口器之蝶蛾類昆蟲授粉產生種子,種子散落後又可自行發芽生長,使日日春常成為溫暖地區的外來馴化植物(Levy, 1981)。早期人為的流通亦造成日日春普及於廣大的熱帶及亞熱帶地區,如18世紀中葉英國倫敦Chelsea 藥用植物園Philip Miller館長在他的任期內,就積極和歐洲各植物園及英國殖民地進行植物種子種原交流,其中日日春即為交流的物種之一(Curry, 2012)。另外,同時期日日春的葉片被當時航海的船員認為具有興奮劑效果,而被帶上船咀嚼食用,因此也隨著當時航海的盛行,將日日春傳布到全世界各地適合生長的地方(van Bergen and Snoeijer, 1996)。

 

日日春傳入日本的時間為1881年(鶴島,2005),而何時引進台灣栽培已不可考,由於風土適應性良好目前已普遍栽培於台灣各地。日日春主要育種公司如美國Goldsmith、PanAmerican及Bodger,日本Sakata、Miyoshi及Murakami所育出的品種則透過種子販售到世界各地栽培,並已成為全球性的重要花壇及盆花植物(Ball, 1998;Curry, 2012;van Bergen and Snoeijer, 1996)。

 

除觀賞外日日春也是重要的藥用植物,植株全株中含有超過130種以上的生物鹼(terpenoid indole alkaloids),其中又以Vinblastine及Vincristine最常被研究,並已廣泛製成用來治療哺乳類動物腫瘤的藥物(Kulkarni et al., 2001;Zhou et al., 2009),1985年交易金額高達1億美元(Huxtable, 19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