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七十幾年的水族市場中,悄然出現了一種令人驚豔的魚種,隨後經由平面媒體的披漏,讓原本即已呈現蓬勃發展的本地水族市場,在相關魚種的飼養與收集上,陷入幾近瘋狂的追逐。回溯當時相關報紙與水族雜誌的記載,可以發現這種被稱為「血鸚鵡」的魚種,不但在以往的水族資料中完全找不到絲毫線索,同時那奇特逗趣的型態表現,與恰恰迎合本地市場偏好的紅豔體色,更加添了這隻魚的神秘色彩。況且在當時若要擁有一隻血鸚鵡,往往得所費不貲,才能得到數條約莫指甲蓋大小般的魚苗。
也因此,在當時的紀錄中,由於未能清楚交代魚隻的來源,所以對於這隻魚的血緣與身世,往往眾說紛紜,甚有穿鑿附會之說。例如當時廣被接受的說法,便為從南美一條不知名的河川所採集,然後再帶回國內飼養,並供應至本地市場。
但後來由於相關繁殖技術逐漸被公開,因此血鸚鵡的身世已不再撲朔迷離;對於本地觀賞魚市場發展稍有認識或接觸的人,大概都知道血鸚鵡其實並非是自然分布於野外環境中的種類,而是部分繁殖者藉由不同種類間的雜交、選汰與育種,才創造出這隻具有渾圓體態的特殊品系。
血鸚鵡在育種培育上,較被認定的親緣,分別來自俗稱紅魔鬼與紫紅火口等兩種原產於南美水系的中大型河產慈鯛。更精確的說法,是在培育過程中分別以雄性紅魔鬼(Cichlasoma synspilum)及雌性的紫紅火口(C. citrinellum)作為親魚,如此便能產生分別具有渾圓體態、紅豔體色與逗趣面部型態的子代,也就是我們所稱的血鸚鵡。
不過在創作血鸚鵡的過程中,也並非輕鬆的一蹴可及,因此進入生殖成熟階段的親魚,往往具有異常粗暴的脾氣,所以經常發生還沒配對或繁殖,其中一方便被另外一方打的遍體鱗傷。所以許多擁有豐富繁殖經驗的業者,往往會藉由特殊的分養方式,或是對各體的齒列稍作修整,有效提升配對繁殖的成功率。
有機會觀察血鸚鵡從小到大的成長過程,彷若目睹「醜小鴨變天鵝」的驚人變化。如今,由臺灣創造的血鸚鵡,已然成為國際市場中眾所皆知,同時廣受歡迎的改良魚種。而我們也期許本地的水族市場,可以像血鸚鵡般,在國際發光發熱!
禁止未經授權之複製或下載等用於營利行為,違者依法必究。 農業部 版權所有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維護單位: 水產試驗所 最佳瀏覽狀態為 IE7.0 以上, 1024*768 解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