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市場動態與即時資訊 / 追本溯源 / 雜交與育種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雜交與育種
發文日:96/10/18

雜交與育種

觀賞魚之所以吸引人,變化萬千的豐富色彩是其中主因之一。

 

     「雜交」與「育種」這兩個名詞,看似與遺傳學與生物技術有關,但事實上,卻直接且廣泛的應用於觀賞水族,並且成為創造多種類觀賞魚觀賞價值與競爭潛力的主要動力之一。

       雜交所指得是藉由種內或種間的繁殖方式,創造具有變異的個體型態。所謂的種內,就是以生物學分類中最基本的種 (species) 為單位,然後選擇具有不同色彩或特徵表現的同種個體,進行配對與繁殖的工作。對於多數物種而言,種內雜交的變異其實並不明顯,然而對於擁有悠久時間繁殖與飼養的觀賞魚 (ornamental fish),種內可能存在的色彩、斑點或紋路變異,甚至是已經具有特殊表現的品系,都豐富了種內雜交的變異幅度;例如具有繽紛色彩表現的各式孔雀魚 (guppy) 或俗稱為球魚與茶壺的滿魚 (platy),便是種內雜交最好的例子。

       種內雜交的成果便如此豐碩,更何況觀賞魚於種間的雜交。種間雜交 (Interspecific Hybridization) 指得是兩種在生物分類上具有不同種名的個體,彼此之間繁殖並產生後代的過程。在觀賞魚中最著名的例子大概就屬血鸚鵡,由雄性紅魔鬼 (Amphilophus citrinellus) 與雌性紫紅火口 (Cichlasoma bifasciatum) 培育出的子代,雖然具有飽和的紅豔體色與渾圓逗趣的型態,然而受限於親原分別屬於不同種,因此血鸚鵡的型態不僅會隨者親原交換而有所差異,同時由種間雜交所產生的子代,絕大多數都失去正常繁殖的能力。

       不過相對於具有計畫性的育種而言,以雜交方式創作子代,多少有點亂槍打鳥的意味,然而在觀賞水族的繁殖產業中,由於多數魚場都以商業性培育為經營策略,因此在大量繁殖子代的過程中,藉由雜交方式創作變異子代,卻是相當經濟且具有效率。只是由於是未經計畫的創作方式,因此相對必須付出的代價,便是必須在操作過程中,確定繁殖所使用的親原,同時也必須花上許多時間,針對子代表進行篩選,再以不斷重複的繁殖與選汰,培養至具有絕大比例單一表現的階段。

       而育種所指的則是充滿仔細計畫與分析的繁殖方式。以往的育種策略,可能必須藉由長時間的選別與淘汰,並且完整構築該物種的遺傳特性與品系血緣。不過在近年來,由於觀賞水族產業也開始引進生物技術,因此不論是利用基因微隨體 (microsatellite) 來作為親緣性鑑定或品系區分,再利用顯微注射或電破等基因轉殖技術,將具有特殊表現的基因送入胚胎中,藉以獲得預期中的表現,都逐漸在產業中見到了初步卻是豐碩的成果。

       不論是傳統的雜交,或是帶有濃厚學術氣息的育種,都讓繁殖者天馬行空的自由意念,實際的表現在觀賞魚的型態或色彩上。我們期望,有著更多具有觀賞價值與競爭潛力的嶄新品系與個體,豐富將來的水族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