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釋迦專業區 / 病蟲害管理技術 / 褐根立枯病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褐根立枯病
發文日:98/04/28

褐根立枯病

主枯型病害 褐根立枯病

褐根立枯病由擔子菌Phellinus noxius所引起,該菌可感染許多種植物,造成植株生長衰弱與死亡,已發現的天然寄主包括龍眼、荔枝、梅、梨、枇杷、山刺番荔枝、柿子、楊桃、蓮霧、波 羅蜜、愛玉子、椰子、檳榔、月橘、金露花、大花紫葳、豔紫荊、羊蹄甲、相思樹、馬拉巴栗、菩提、欖仁、樟樹、尤佳利、櫸木、銀樺、蘋婆等。果樹中以枇杷、梅、番荔枝及柿子較為感病,番石榴、柳橙及檬果則較為抗病。

病菌可自根部或地際部侵入感染,使植株逐漸黃化、衰弱,大修剪後新芽萌發不良,外觀不容易和其 他根朽病的病株區別,但檢視罹病根及地際部主幹,可看見其表皮上黏附褐色絨毛狀菌絲層、土塊和小石粒,褐色菌絲有時往外延伸,被覆在鄰近土塊、石粒,相當容易辨識。

解剖被害根、莖部,可看見黑褐色的壞死組織區,被感染組織和健康組界線清楚,將病患部放在高濕環境下,會長出白色後轉成褐色的絨毛狀菌絲。病勢 繼續發展則導致被感染組織腐朽,整顆植株枯死。在潮濕的環境下,罹病樹幹的基部偶爾長出不規則的扁平覆瓦狀子實體,初期黃褐色,而後轉為褐色或深褐色,厚 度約2-3公分。

本菌可生長的溫度為10~12℃到35~37℃,最適溫24~32℃。菌絲生長喜好酸性,在酸鹼值pH7.0以上的培 養基中不容易生長,在土壤中至少可存活半年以上,在罹病根莖組織中則可存活達十年之久,因此,被感染的樹根或樹幹是本病菌長期存活的主要處所。病菌除可藉 健株和病株的根系交纏或藉病土直接傳播外,也可藉擔孢子或斷裂分生子作長距離的傳播。

本病地上部出現病徵時,病菌已侵入植物組織中,加上被感染部位又在地下部,一旦發病後不容易發現及治療,因此,應詳細瞭解病原菌的特性,並據以擬定妥善的預防措施。

(1)培育健康種苗:

本菌可隨罹病幼苗或帶菌土壤侵入果園,因此,育苗時應審慎選用土壤,避免從有發病歷史的園地採土,或直接在發病園內育苗。

(2)慎選栽培園地:

本菌寄主種類繁多,又可以在土壤中殘存很久,因此,計劃種植番荔枝前,應詳細瞭解前期作物的種類及病害發生情形,避免選擇曾發生本病的園地。

(3)妥善的土壤肥培管理:

調整土壤酸鹼值至pH7.0以上,以降低病原菌活性;另一方面,應多施有機肥料,氮肥則以尿素為主。有機肥料除可改善土壤理化性質,也有利於土壤有益微生物繁殖;尿素為優良的氮肥,被分解後產生的氨氣具有殺菌效果。

(4)罹病植株處理:

應挖除嚴重罹病植株,並徹底清除土壤中殘留病根,集中燒燬,原植穴翻土曝曬,或以氰氮化鈣(烏肥)、消石灰處理,以降低病菌密度。如因本病而全園廢耕,計劃改種其他果樹或重植番荔枝,則可先施行全園淹水,期間愈長愈好(至少一個月),以殺死罹病組織內或土壤中的病原菌。

(5)化學防治法:

目前還沒有正式推薦的防治法,國外以84.2%「三得芬」乳劑灌注根系土壤,對由擔子菌引起的多種植物病害有顯著的預防效果,其做法是先扒開發病輕微的植株 主幹基部土壤,使成一V字型10~15公分的凹洞,切除感染的根、莖組織,將藥劑稀釋200倍後施行澆灌,使藥劑能沿主根分布到整個根系。

本場試驗結果顯示,10%「菲克利」乳劑、25%「普克利」乳劑、84.2%「三得芬」乳劑34.5%「貝芬菲克利」可濕性粉劑、37%「護矽得」乳劑、25%「撲克拉」乳劑、50%「撲克拉錳」可濕性粉劑、50%「護汰寧」水分散性粒劑等,對 本病菌都有優良的抑制效果,農友可以依照上述方法,任選上述藥劑一種,將藥劑依慣用濃度稀釋後,澆灌初期發病及鄰近的植株,依植株的大小及罹病程度,每棵 約澆灌15-30公升藥液,每年灌注2~4次,為避免農藥殘留,灌藥應選在非結果時期進行。

此外,尿素因具有殺菌效果又不會酸化土壤,以尿素1,000倍液沿樹冠周圍澆灌,也可抑制病勢進展。5~10年生的植株每株可澆灌約10~20公升的稀釋液,一年約四次,但採用本處理時,必須注意用量的控制,避免 造成肥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