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知識寶庫 / 病蟲害防治 / 青枯病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青枯病
發文日:97/09/18
病原菌學名:Ralstonia solanacearum
發生生態
本病由細菌引起,青枯病菌的變異性大,依病原性或感染寄主不同,可區分為四種或五種生理小種,本病之病徵會受植株株齡、病勢進展之速度及環境因子的影響,主要病徵為急速萎凋。在春、夏季高溫多濕,每當雨後放晴常可見原本翠綠,在幾天之間葉片下垂,急速萎凋死亡,但罹病植株仍保持綠色成青枯症狀,故將本病稱為「青枯病」。若剖開病莖可見維管束變褐色,用手擠壓病莖,會在病莖的斷面溢出白色的菌泥。
傳播方式
本病菌乃是土壤傳播病菌,生存在土壤中的病菌可經由寄主根部的傷口侵入植物體內,而在維管束之木質部大量繁殖,可以產生粘質多醣類阻塞導管,妨礙水分的輸送,造成植株萎凋死亡。土溫25~30℃,pH6.2~6.6潮濕土壤為病原菌生存的良好環境。被害植株也可由根部釋放多量的病菌到土壤中,從而再感染鄰近健康的植株根部,這種根與根間的病害傳播已被證實可在田間發生。這種傳播方式可能造成田間如果只有局部植株被危害後而能漸漸蔓延使多數植株發病的原因之一。潮濕土壤適合病菌的存活,乾燥及淹水土壤不利其生存;酸性土壤也較不適宜。
防治方式
- 高畦栽培,並注意田間排水。
- 栽培抗病品種。
- 使用健康移植苗。
- 輪作:與非寄主作物輪作,尤其與水稻輪作最為有效,通常水稻作為前作時,能降低土壤中病菌的濃度而減少害發生。
本網站為農業部版權所有,所刊載之內容均受著作權法保護,歡迎連結使用。
禁止未經授權之複製或下載等用於營利行為,違者依法必究。 農業部 版權所有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維護單位: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最佳瀏覽狀態為 IE7.0 以上, 1024*768 解析度
禁止未經授權之複製或下載等用於營利行為,違者依法必究。 農業部 版權所有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維護單位: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最佳瀏覽狀態為 IE7.0 以上, 1024*768 解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