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吳郭魚的養殖+ / 常見疾病&處理 / 白點病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白點病
發文日:96/10/31

病名

白點病

 

病因

白點蟲(Ichthyophthirius multililiis),屬原生動物纖毛蟲門,蟲體為球形之單細胞,外被纖毛,內具一個馬蹄形大核,成熟蟲體(營養體)大小約0.5-1mm寄生於魚隻的表皮與真皮間,形成囊胞,即肉眼可見的小白點。

        繁殖時,蟲體會離開魚體,落於池底或附著於池壁、水草等,分泌一些凝膠狀物質包被蟲體形成繁殖孢囊,開始分裂複製仔蟲,繁殖時間因溫度而異,高溫較快低溫較慢,但10℃以下或28℃以上時會停止發育,25℃時約4天即可形成250-1000個以上的仔蟲,仔蟲體呈卵圓形,大小約30-45μm。體被纖毛能於水中游動找尋宿主,侵入宿主組織寄生,以組織議、血球、組織碎屑等為營養。

症狀

1.體表、鰭、眼、鰓等部位出現約0.5-1mm之白點,但吳郭魚感染時需仔細觀察。

2.感染魚隻會有食慾喪失、魚體激痒磨擦魚體等症狀。

3.鰓被寄生時鰓組織增生、黏液分泌增加影響呼吸,魚隻浮頭喘息。

診斷

觀察體表之小白點。

治療

一般藥物只能殺死孵化未寄生的仔蟲,對寄生魚體及落於池底的孢囊無效,故治療需配合水溫涵蓋其整個生活史,一般約需5-10天。

1.藍天使—1-1.5ppm,每3-4天一次,連續3-4次。

2.福馬林—25-30ppm,每3-4天一次,連續3-4天。

預防

1.防止下雜魚隨水流進入,以免引進白點蟲。

2.發病池塘需徹底清塘曬坪,並以生石灰等消毒,避免白點蟲孢囊潛伏於池底。

3.春秋水溫20-25℃時,特別注意有無白點病發生,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引用自養魚世界雜誌-龍門水產服務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