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生活館 / 栽培管理小百科 / 黑籽荸薺(1)—簡介與植株特性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黑籽荸薺(1)—簡介與植株特性
發文日:101/07/27
黑籽荸薺(1)—簡介與植株特性

台灣原生的水生植物通常較外來種水生植物缺乏顯眼的外觀與討喜的株型,因此在園藝利用上一直無法大量推廣,進而受到栽培者與消費大眾的青睞。然而細細一數,原生的水生植物當中,仍有部分種類具有特殊的外型或優雅的姿態,甚至有不錯的園藝特性,可供栽培者或造園家運用。黑籽荸薺,一個散生在野外的不起眼雜草,不但生長勢強,終年可種植,而且放射狀的莖桿搭配可愛的淡褐色卵圓狀小穗,外型十分優雅迷人,只要經過巧手整理種植,便可成為非常優良的園藝景觀與盆栽作物,是非常有發展潛力的台灣原生水生植物。

黑籽荸薺(Eleocharis geniculata)又稱「彎形藺」、「珍珠藺」,為莎草科多年生小型草本植物。早期在台灣各地農田溝渠都可發現它的蹤跡,但因農田密集耕作與殺草劑的廣泛使用,致使野生族群不復常見,目前只能在濱海溼地或其他少數池塘發現零星族群。黑籽荸薺植株低矮叢生,由基部長出許多絲狀的細桿,桿身為綠色,桿頂著生米白色卵圓形小穗,小穗長約0.3-0.8公分,內含上百朵小花。小穗成熟後十分細小的內部小花陸續開放,小穗外表顏色逐漸變深,老化後呈深褐色,內含許多種子,種子顏色呈黑色,故名為黑籽荸薺。桿長最長可達五十公分以上,但因質地細軟而下垂,使植株呈現半懸垂狀態,株高多維持在二十至三十公分左右。植株基部生長旺盛時會逐漸分株,但因短縮莖非常短,因此分株不明顯,只有基部會逐漸向外增生拓展,使株叢逐漸擴大,並不像部分莎草科植物有明顯走莖,會快速向外蔓生,因此外型不容易變亂。種子自播性強,在小穗中成熟時便有發芽的能力,因此常見老化莖桿懸垂後小穗接觸潮濕地面,變萌發許多小苗出來。植株耐寒性尚可,在台灣全年均可種植,但以二至十一月植株生長較快,是較佳的種植時期。莖桿抽長後小穗便開始發育,並於成熟時小花開始開放,因此沒有明顯花期,終年皆可觀賞。
(農業部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林文華 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