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籽荸薺生育適溫較廣,在台灣全年均可種植,但以二至十一月為最佳的種植時期,此時植株生長速度快,莖桿萌發也較快。冬季植株生長減緩,但不像多數水生植物會有完全萎凋休眠的現象。然而黑籽荸薺植株老化較快,植株生長達最旺盛後即有部分較早長出的桿開始萎凋,造成株叢底部累積褐化殘體影響植株外觀,尤其入冬後生長減緩,會使老化萎凋部分明顯增加,植株除中心維持綠色外,全株大部分呈現枯黃狀態。
景觀種植者,建議保留莖桿基部五公分其餘刈除,使其重新生長,或挖除後先種植他處保留種原,待日後恢復生長時再行移植新植株。因景觀種植對外觀要求較高,建議以淺盆種植後埋入水中或水邊土壤中,模擬水中或水邊種植,待植株外觀變差時再行取出淺盆,可省去挖除植株的麻煩。盆栽種植者則修剪老化莖桿以維持植株外觀,或是每三至四個月繁殖新植株更新。老化植株可利用分株法再行繁殖生長,即可終年欣賞美麗的盆栽植株。
景觀種植時如果種在潮濕土岸,成熟的小穗落地後會有種子在穗上發芽的情形,因此產生成熟株、老化株與幼株混生的情形,造成植被雜亂,所以須定期清理老化莖桿。黑籽荸薺喜好全日照至稍微遮陰的環境,光線不足時桿容易徒長倒伏影響植株外形,盛夏時期光線過強植株顏色易偏黃,最好稍加遮陰。然而過度遮陰會使植株徒長、倒伏而降低觀賞價值。植株在生長期建議給予適量肥料以加速生長,或在種植前先在介質中加入建議用量之基肥,對生長亦有幫助。種植黑籽荸薺時,水分供應須充足。
除了一般盆栽栽培方式之外,還可以利用水生方式栽培,即是在無底部排水孔之盆器中盛入五至七分滿之介質,種植後將水注滿,使介質表面蓋有一至五公分深的水層,或是直接種植在湛水的田區或水池邊的淺水區域。以盆器進行水生栽培時須注意介質的種類,如介質容易浮在水面上便不適合,如泥炭土、椰纖等;而田土、陽明山土、赤玉土等會沈在水中者則適合種植。
不湛水的一般盆栽種植方式可利用有排水孔的普通盆器以泥炭土等慣用介質來種植,不需將植株基部浸於水中,然而水分供應必須充足,建議可在盆底放置水盤並固定加水於盤中。植株耐旱性尚佳,旱地種植只要土壤保持潮濕即可。淺水種植水深最好不要超過十公分以上,以免影響植株生長,以一至五公分水深最適當。
黑籽荸薺原為不起眼的水生雜草,搖身一變可以做為非常有特色的新興盆栽與景觀作物。尤其在現今消費大眾追求新穎、獨特、奇巧事物的潮流下,台灣原生的水生植物也可逐一探討其園藝相關利用的可行性,並開發成新式的園藝商品,如此不但豐富園藝市場的多樣性,也可讓台灣原生水生植物有更多的發展空間,進而降低種原逐漸消失的風險,實為一具舉兩得。
(農業部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林文華副研究員)
禁止未經授權之複製或下載等用於營利行為,違者依法必究。 農業部 版權所有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維護單位: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最佳瀏覽狀態為 IE7.0 以上, 1024*768 解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