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生態區 / 生態危害 / 粉綠狐尾藻 攻佔花蓮馬太鞍溼地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粉綠狐尾藻 攻佔花蓮馬太鞍溼地
發文日:98/04/01
作者(職稱): 花孟璟
新聞來源: 自由時報
發布日期: 星期五, 2009, 二月 6
原產南美洲的水生植物粉綠狐尾藻,多年前被人為引進光復鄉馬太鞍濕地,但因生長速度太快佔據水道,不但搶走其他水生植物的生存空間,甚至連原生物種都可能因此減少、消失!而它根系茂密,移除工作困難重重。
生長速度快 大肆蔓延
粉綠狐尾藻約10年前引進馬太鞍濕地栽種,適應能力強,馬太鞍濕地解說教育班觀察,粉綠狐尾藻必須經常修剪清理,若放任不管,其他水生植物很快就「見不到陽光」,大片水域都被粉綠狐尾藻覆蓋,很可能造成水生植物「多樣性」減少,目前危害程度如何,尚未有人詳細調查。
解說班長陳博彥解釋,有些水生植物終其一生都在水底下生長,例如小穀精草,有些則是生長一段時間後會挺出水面,例如白花紫蘇,水中葉是三角形,挺水後的葉片就是橢圓形。可是粉綠狐尾藻長太快,其他植物還來不及拓展地盤,就會先被狐尾藻已經搶先一步「覆蓋」。
紅瓦屋的阿美族老闆林鳳廷,提到粉綠狐尾藻時,直說「恨死它了!」林鳳廷說,現在濕地內芙登溪從欣蓮橋以下的水道,全是粉綠狐尾藻地盤,其他的水草已無生存空間。
影響其他水生植物
林鳳廷說,其中,具有食用價值的「水田芥」,以前是芙登溪的強勢物種,但它可以吃,清炒、煮湯或做沙拉都好吃,自從粉綠狐尾藻引入濕地,水田芥節節敗退,為了讓水田芥有地方長,她還要經常拔除狐尾藻。
為了減少粉綠狐尾藻,林鳳廷曾試過用它來做菜,「要消滅它,就把它吃掉!」但林鳳廷試吃後發現,粉綠狐尾藻會「咬嘴」,口感不佳,只好作罷。
根系茂密 移除困難
陳博彥說,粉綠狐尾藻要移除恐怕很困難,它水中根系很密,每次雇工清除不久,又會長出來,真要移除恐怕要密集、經常去拔除。
引進外來種 破壞平衡付出代價
花蓮光復鄉馬太鞍濕地阿美族世代居住於此,居民種水稻、養豬、養魚,因為地面有多處天然湧泉,10年前開始發展「生態觀光」,但早年相關單位曾「刻意」引進某些明星物種,以「復育」為名,但卻非濕地原有的動植物,所謂「生物多樣化」背後,卻是人為營造的結果,也未顧及引進外來種的風險,造成難以移除的代價。
光豐地區農會92年曾出版馬太鞍生態導覽手冊,書中紀錄濕地的水生植物為「近百種」,原生種如水豬母乳、三儉草、李氏禾、石龍尾等等,但當中已經包含許多外來種植物。
這些外來種不少都屬於刻意引進,有的著眼經濟價值,如農會引進蓮花,但種植規模無法與台南白河相比,種植面積年年減少,最後失敗收場,並留下水質酸化的後果。
另外有些則是為了讓所謂的「生態濕地」有更多樣的物種,增加觀光資源,例如莎草科的輪傘莎草,原產非洲及馬達加斯加島,在濕地大肆繁殖的粉綠狐尾藻則來自中南美。
早期在台灣西部水田、沼澤常見的台灣萍蓬草,為台灣特有種,由於瀕臨絕種,各地做人工生態池都會刻意引進,馬太鞍當年也以「復育」為名引入,但究竟不是濕地原有的物種。
馬太鞍濕地之可貴,在於「天然」,是因地形、水文自然形成的內陸濕地,濕地能有哪些物種繁衍,也自有演替模式,貿然引進外來種不但可能破壞生態平衡,也失去原有的自然特色,如此與都會區人工的「生態濕地」又有何異?
粉綠狐尾藻小檔案
◆學名:Myriophyllum aquaticum
◆科名:Haloragaceae 小二仙草科
◆別稱:羽毛草、大聚藻、青狐尾
◆原產地:南美洲
◆分佈:台灣全島海拔500公尺以下、陽光充足的溝渠、池塘
、溪流、稻田
◆形態: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20~50公分。挺水葉片細小
針狀,排列成羽毛形、輪生,遠觀如狐狸尾巴故名,每年3
到5月於葉腋開白色小型單生花。
◆用途及習性:主要為觀賞性水草,適合水池邊緣點綴、盆
栽,已歸化、適應台灣環境。
轉載自 水患治理監督聯盟http://waterwatch.ngo.org.tw/node/1816
新聞來源: 自由時報
發布日期: 星期五, 2009, 二月 6
原產南美洲的水生植物粉綠狐尾藻,多年前被人為引進光復鄉馬太鞍濕地,但因生長速度太快佔據水道,不但搶走其他水生植物的生存空間,甚至連原生物種都可能因此減少、消失!而它根系茂密,移除工作困難重重。
生長速度快 大肆蔓延
粉綠狐尾藻約10年前引進馬太鞍濕地栽種,適應能力強,馬太鞍濕地解說教育班觀察,粉綠狐尾藻必須經常修剪清理,若放任不管,其他水生植物很快就「見不到陽光」,大片水域都被粉綠狐尾藻覆蓋,很可能造成水生植物「多樣性」減少,目前危害程度如何,尚未有人詳細調查。
解說班長陳博彥解釋,有些水生植物終其一生都在水底下生長,例如小穀精草,有些則是生長一段時間後會挺出水面,例如白花紫蘇,水中葉是三角形,挺水後的葉片就是橢圓形。可是粉綠狐尾藻長太快,其他植物還來不及拓展地盤,就會先被狐尾藻已經搶先一步「覆蓋」。
紅瓦屋的阿美族老闆林鳳廷,提到粉綠狐尾藻時,直說「恨死它了!」林鳳廷說,現在濕地內芙登溪從欣蓮橋以下的水道,全是粉綠狐尾藻地盤,其他的水草已無生存空間。
影響其他水生植物
林鳳廷說,其中,具有食用價值的「水田芥」,以前是芙登溪的強勢物種,但它可以吃,清炒、煮湯或做沙拉都好吃,自從粉綠狐尾藻引入濕地,水田芥節節敗退,為了讓水田芥有地方長,她還要經常拔除狐尾藻。
為了減少粉綠狐尾藻,林鳳廷曾試過用它來做菜,「要消滅它,就把它吃掉!」但林鳳廷試吃後發現,粉綠狐尾藻會「咬嘴」,口感不佳,只好作罷。
根系茂密 移除困難
陳博彥說,粉綠狐尾藻要移除恐怕很困難,它水中根系很密,每次雇工清除不久,又會長出來,真要移除恐怕要密集、經常去拔除。
引進外來種 破壞平衡付出代價
花蓮光復鄉馬太鞍濕地阿美族世代居住於此,居民種水稻、養豬、養魚,因為地面有多處天然湧泉,10年前開始發展「生態觀光」,但早年相關單位曾「刻意」引進某些明星物種,以「復育」為名,但卻非濕地原有的動植物,所謂「生物多樣化」背後,卻是人為營造的結果,也未顧及引進外來種的風險,造成難以移除的代價。
光豐地區農會92年曾出版馬太鞍生態導覽手冊,書中紀錄濕地的水生植物為「近百種」,原生種如水豬母乳、三儉草、李氏禾、石龍尾等等,但當中已經包含許多外來種植物。
這些外來種不少都屬於刻意引進,有的著眼經濟價值,如農會引進蓮花,但種植規模無法與台南白河相比,種植面積年年減少,最後失敗收場,並留下水質酸化的後果。
另外有些則是為了讓所謂的「生態濕地」有更多樣的物種,增加觀光資源,例如莎草科的輪傘莎草,原產非洲及馬達加斯加島,在濕地大肆繁殖的粉綠狐尾藻則來自中南美。
早期在台灣西部水田、沼澤常見的台灣萍蓬草,為台灣特有種,由於瀕臨絕種,各地做人工生態池都會刻意引進,馬太鞍當年也以「復育」為名引入,但究竟不是濕地原有的物種。
馬太鞍濕地之可貴,在於「天然」,是因地形、水文自然形成的內陸濕地,濕地能有哪些物種繁衍,也自有演替模式,貿然引進外來種不但可能破壞生態平衡,也失去原有的自然特色,如此與都會區人工的「生態濕地」又有何異?
粉綠狐尾藻小檔案
◆學名:Myriophyllum aquaticum
◆科名:Haloragaceae 小二仙草科
◆別稱:羽毛草、大聚藻、青狐尾
◆原產地:南美洲
◆分佈:台灣全島海拔500公尺以下、陽光充足的溝渠、池塘
、溪流、稻田
◆形態: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20~50公分。挺水葉片細小
針狀,排列成羽毛形、輪生,遠觀如狐狸尾巴故名,每年3
到5月於葉腋開白色小型單生花。
◆用途及習性:主要為觀賞性水草,適合水池邊緣點綴、盆
栽,已歸化、適應台灣環境。
轉載自 水患治理監督聯盟http://waterwatch.ngo.org.tw/node/1816
本網站為農業部版權所有,所刊載之內容均受著作權法保護,歡迎連結使用。
禁止未經授權之複製或下載等用於營利行為,違者依法必究。 農業部 版權所有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維護單位: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最佳瀏覽狀態為 IE7.0 以上, 1024*768 解析度
禁止未經授權之複製或下載等用於營利行為,違者依法必究。 農業部 版權所有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維護單位: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最佳瀏覽狀態為 IE7.0 以上, 1024*768 解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