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保健植物 / 特別專欄 / 山藥 / 山藥之栽培與管理 / 山藥之栽培與管理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山藥之栽培與管理
發文日:96/12/14

山藥田間栽培

1.生產環境條件:
山藥之生產環境要求溫暖氣候,極適合在台灣栽培生產。慎選高產優質且抗病蟲之適當品種,為山藥產業發展之首要關鍵。通常利用其30~80 g左右的薯塊,於每年清明節或2~4月間進行無性繁殖,此時期溫度正逐漸上升,種薯即萌芽出土,其發芽適溫約為17~180C左右;莖蔓生長適溫約為25~260C;新薯塊之發育適溫約為22~230C,故每年於11~12月間,塊莖之生長發育與充實將達到最高峰。就整個山藥生長期而言,溫度太高、太低或乾旱太久,將不利其生長發育;就雨量而言,在600至3,000mm之降雨量地區,均可栽植山藥。

2.種薯準備與催芽
栽培山藥通常利用薯塊進行無性繁殖,也有利用零餘子、種子或扦插枝條培育新苗。分切種薯時,宜在晴天選取無病蟲害之塊莖進行,切口愈小愈好,且應立即沾上草木灰,以促進切面木栓化,長形山藥之切口方向宜與薯條成垂直。種薯經過催芽後再種植,可使發芽快又整齊,減少缺株現象。催芽方法可將分切薯塊埋在濕沙裡,外用塑膠布覆蓋即可;或將分切種薯先置於冰箱中冷藏,待薯塊出現芽點時,再取出定植。利用零餘子培育新苗時,若其重量小於10 g時,將需經2~3年先培育種薯,再進行經濟生產。定植之株距約為30cm,行距可為100~150cm。

3.塑膠穴管誘導栽培
山藥之種植方式可分為一般種植及塑膠穴管(天溝)兩種。除了山藥台農1 號等短圓形山藥之外,前述之其他14個山藥新品種系均應儘量採用塑膠穴管誘導栽培。栽培場所之土壤宜疏鬆、深厚且排水良好,一般以砂質壤土較宜,富含有機質者尤佳。種植後應覆蓋塑膠布,以防雜草;並立支架,以利通風及植株伸展。利用穴管栽培,除了可促進產量之外,另可改良山藥塊莖之外表形狀,就薯形之整齊程度、薯皮之光滑、田間採收之省工以及採收時塊莖之破損率而言,以穴管栽培之山藥都佔盡優勢,其採收塊莖破損率近乎0%,遠非一般無穴管方式塊莖破損達35%以上所可比擬,深具栽培參考利用價值。

4.病蟲害防治:
以往山藥病蟲害之調查與防治資料極為缺乏,惟農委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於2003年出版「植物保護技術專刊系列5山藥篇」,曾詳列九種山藥病害:葉斑病、莖枯病、炭疽病、萎凋病、白絹病、疫病、銹病、灰斑病、線蟲等,七種病毒病:山藥壞疽嵌紋病毒(CYNMV)、胡瓜嵌紋病毒(CMV)、大薯桿狀病毒(DaBV)、薯蕷潛隱病毒(DLV)、薯蕷嵌紋病毒(YMV)、薯蕷微嵌紋病毒(YMMV)、日本山藥嵌紋病毒(JYMV),以及十種山藥蟲害:黑盲樁象、薊馬、螺旋粉蝨、粉介殼蟲、神澤氏葉蟎、長頸金花蟲、斜絞夜蛾、黃腹斜紋天蛾、根蟎、金龜子等。針對山藥病害而言,目前核准之藥劑為40%腐絕可濕性粉劑,但應少施或不施,其替代措施可於整地時施用孫黃(SH)添加物,或利用溫湯浸種方式,或應用蝦蟹殼粉40%、糖蜜5%、蓖麻粕40%、海草粉10%、黃豆粉5%與幾丁質分解性放射線菌混合成之生物製劑LT-M,可有效減少線蟲危害;目前防治病害之主要策略,應以栽培抗病品種為主,且須配合適當之管理作業。針對病毒病而言,確保種薯的健康是防治第一要務,由毒素病地區引種時,檢疫更須嚴格。使用4.5%印楝素1,000至2,000倍或苦楝油500倍,可得到較妤之蟲害防治效果,使用有色黏紙誘殺成蟲效果亦佳,另應清除病株可避免擴散至其他植株繼續為害。利用生物防治方面,目前已發現有多種捕食性樁象、草蛉、薊馬、捕植蟎類以及寄生蜂等天敵,惟其使用技術尚須進一步研究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