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原住民常用民俗植物 / 概說 / 概說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概說
發文日:97/02/04

  民俗植物是指與日常生活有關的植物,大部份是指野生植物,較少為人們經濟栽培及充份利用;是地區民族文化活動的一部份,也進而演變成此地民族或部落的生活特色。探尋及瞭解民俗植物與人類間長期相互依存的關係,以及民俗植物多元化的價值,或可從中體驗老祖宗的智慧,為台灣轉型中的農業找到另一契機。

  台東為狹長之縣份,南北相距170餘公里,約廿九萬人口中,原住民即佔了1/3部份。因濱臨太平洋,受洋流影響,終年氣候適合各種植物生長,且雨量分配平均;又有具熱帶雨林形態環境之蘭嶼及其相近似之綠島,故植物群相豐富,可被利用的種類繁多。依學者調查研究發現,此區可利用之民俗植物即有800餘種。

  一般原住民常用者,如五節芒可作掃帚,當作救荒植物;筆筒樹可作為培養蘭花之蛇木板,嫩芽可吃;月桃葉可當作包棕子或製做粿糕材料;過溝菜蕨可當蔬菜食用;愛玉子可當作夏天冰涼飲品的原料;蕨類中的骨碎補可泡酒當保健飲品;香茅草可洗澡,用以治療皮膚病;虱母子樹皮可當繩子;九芎樹幹可製刀柄,蓋房子;白埔姜葉搗碎可毒魚;江某的樹幹可做刀鞘;山芙蓉的樹皮可以綁牛,根搗碎在牛生病時可用以治療;中葉蘆葉片可編織成衣服;車前草煮燙食用,可以提神;黃藤心食用可降血壓,葉柄可編織等,此在在都說明了原住民同胞在資源植物上的利用,乃是就近取材,充分展現人與自然的結合之美,更是種智慧的結晶表現。
  台東地區原住民常用之民俗植物,有些種類野地常見,有的則已日漸稀少,極需善加維護,才能確保此等植物資源之永續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