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光葉蟬 
					(Zig-Zagged winged leafhopper)
					 
					學名:Recilia 
					dorsalis (Motschulsky) 
					
					(費雯綺、王喻其編。2007。植物保護手冊─糧食作物及其他篇,第67頁。台中。412頁。) 
					
					生態習性:一年發生十世代以上,成蟲產卵於葉片主脈之組織內,卵期在夏季為6~8天,春、秋季為13~16天;若蟲脫皮5次變成蟲,若蟲期在夏季為12~14天,春、秋季為14~20天,主要棲息於葉片上危害,性極活躍,稍受驚擾即四處分散。在田間族群高峰出現於水稻糊熟期間。
 
					
					形態:   
						
							| 
							
							卵: | 
							
							長橢圓形,稍彎曲。初產時為白色,後漸變黃色,赤色眼點清晰可見。 |  
							| 
							
							若蟲: | 
							
							體黃白色,複眼赤色,胸部雜有不規則之褐色斑紋。腹部末端狹長,紫紅色。成長時體長:雄蟲約3.2公厘,雌蟲約3.6公厘左右。 |  
							| 
							
							成蟲: | 
							
							頭部淡黃褐色,有不明顯之黃色斑紋,複眼褐色,單眼橙黃色,觸角灰白。前胸背板後方及中胸小楯片淺灰色,後者混有暗色。前翅黃白色,上有電光狀之暗褐色斑紋,兩翅合縫處合成一圓形白色紋,後翅乳白色,半透明,具閃光。體腹側及足皆為黃色。體長約3.5~4公厘。 |  
					
					(邱明德。2003。電光葉蟬。植物保護圖鑑系列8─水稻保護,第102頁。防檢局。台北。448頁。) 
					
					危害狀:成蟲及若蟲均棲息於葉片或葉鞘吸取汁液,被害部位不表現變色斑痕,亦不引起煤污病。嚴重被害時,葉片由下往上黃化。主要於水稻抽穗後期與黑尾葉蟬、斑飛蝨及白背飛蝨等混棲危害稻穗,尚無單獨危害成災之記錄。
 
					
					(邱明德。2003。電光葉蟬。植物保護圖鑑系列8─水稻保護,第101頁。防檢局。台北。448頁。)
					 
					
					防治方法:此蟲寄主範圍很廣,田間發生情況、生活習性、危害方法與黑尾葉蟬類似,發生密度高時可任選下表一種藥劑與黑尾葉蟬一同防治:
 
						
							
								| 
								
								
								藥劑名稱 | 
								
								
								每公頃每次施藥量
 | 
								
								
								稀釋倍數(倍)
 | 
								
								
								施藥方法 |  
								| 
								
								75%毆殺松可溶性粉劑 
								
								(Acephate) | 
								
								1.0-1.2公斤 | 
								
								1,000 | 
								
								水稻孕穗期後,如每網掃10隻以上時,應注意防除。 |  
								| 
								
								40.64%加保扶水懸劑 
								
								(Carbofuran) | 
								
								1.2-1.5公升 | 
								
								800 | 
								
								  |  
					
					(費雯綺、王喻其編。2007。植物保護手冊─糧食作物及其他篇,第68頁。台中。412頁。)
 
                        
                          
                            |  |  |  |  
                            | 成蟲 |  |  |  
                            | (鄭清煥,1988,台灣主要農作物病蟲害彩色圖鑑第93頁)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