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稻苞蟲 
					(Rice sripper paddy sripper)
					 
					學名:Parnara 
					guttata Bremer et Grey 
					
					(鄭清煥。2003。稻苞蟲。植物保護圖鑑系列8─水稻保護,第144頁。防檢局。台北。448頁。) 
					
					生態習性: 
					
					    
					
					稻苞蟲係指幼蟲期可為害稻葉之挵蝶。再台灣已知有四種挵蝶之幼蟲危害水稻:台灣挵蝶(Polytremis 
					pellucida asahinai Shiozn=Parnara colaca Moore)、直紋挵蝶(Parnara 
					guttata Bremer)、隱紋稻挵蝶(Pelopidas 
					mathias oberthuri Evans)及中華稻挵蝶(Pelopidas 
					sinesis Mabille),其中以直紋挵蝶較為普遍。四種稻苞蟲為害狀很相似,但其寄主範圍稍有差異。稻苞蟲在台灣為局部偶發性害蟲,以二期稻水稻分蘗初期受害較重。茲以直紋挵蝶為代表詳述。再台灣一年約可發生5~7世代,但各世代出現期尚乏資料可稽。由於其發生密度通常較低,並不太引起注意,惟在八月中,二期稻秧苗至分蘗初期,局部稻田尤以多施氮肥之稻田或靠近蜜源植物之稻田被害較重,被害叢率可達40~50%,待水稻再長大後被害現象又趨緩和。
 
					
					(鄭清煥。2003。稻苞蟲。植物保護圖鑑系列8─水稻保護,第144、147頁。防檢局。台北。448頁。) 
					
					形態:   
						
							| 
							
							卵: | 
							
							半球形,直徑約0.8~0.9公厘,中央略平;初產時呈淡綠色,後漸變赤褐色,表面具龜甲狀細紋。 |  
							| 
							
							幼蟲: | 
							
							淡綠色,頭部頗大,前胸大,呈頸狀。體軀中部較大,兩端較大,略呈紡錘狀。初齡幼蟲頭部黑色,後漸褪淡。頭之後緣頭頂縫線、側面自大顎至頂線近處之縱線以及顏面前方之一對粗縱線均為黑褐色。胴部各環節具多條橫皺紋並密佈小顆粒,中胸及以後各節的後半部卻有橫紋4~5調。體背具綠色之背線,氣門線白色,氣門紅褐色。老齡幼蟲腹部第4~7節兩側各有一堆白色臘粉狀物,體長19~36公厘。 |  
							| 
							
							蛹: | 
							
							淡黃綠色,被有白粉。體近圓筒型,頭平尾尖。複眼大而突出,口吻甚長達第6腹節之後緣,觸角及前足約為翅長之二分之一;中足較長,達翅長之三分之二。第5、6腹節中央各有一倒八字形褐紋,腹末細長突出,具尾刺。體長約25公厘。 |  
							| 
							
							成蟲: | 
							
							體長約15~17公厘,翅展開體全長34~37公厘。體及翅均為暗褐色。觸角為球桿狀,末端有鉤。前翅有7~8半透明之白色斑紋,排成半環狀,其中下面一個最大;後翅中央有4個半透明白斑,排成一直線,翅反面色較淡,斑紋與正面相同。雄蟲前翅翅頂第一斑常消失,中室下斑較上斑大,而雌蟲則中室下斑常消失,或小於上斑。 |  
					
					(鄭清煥。2003。稻苞蟲。植物保護圖鑑系列8─水稻保護,第145頁。防檢局。台北。448頁。) 
					
					危害狀:三齡之幼蟲將2~3葉片牽結成稻苞,藏身苞內,夜間外出蠶食葉片僅留中脈。
 
					
					防治方法: 
					
					    
					    
					目前尚無登記於防治稻苞蟲之藥劑,防治時可參考二化螟或瘤野螟之藥劑。 
					
					(鄭清煥。2003。稻苞蟲。植物保護圖鑑系列8─水稻保護,第147頁。防檢局。台北。448頁。)
 
                        
                          
                            |  |  |  |  
                            | 幼蟲 |  | 成蟲 |  
                            | (鄭清煥,1988,台灣主要農作物病蟲害彩色圖鑑第97頁) |  | (鄭清煥,1988,台灣主要農作物病蟲害彩色圖鑑第97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