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白葉枯病
(Bacterial leaf blight of rice)
病原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oryzae
(Ishiyama) Dye
(費雯綺、王喻其編。2007。植物保護手冊─糧食作物及其他篇,第33頁。台中。412頁。)
病原生態:
病菌能在多種雜草、稻樁或堆積稻草上越冬,第二年雨水濺打越冬場所而把病菌導入灌溉水,形成第一次感染源。病菌可由水孔、傷口侵入水稻,並在稻體內繁殖,一直到分蘗盛期,病葉和鄰近健葉由風吹摸擦而傳播,形成病害之小焦點
(Foci) ,如遇大風雨吹打,則病菌可隨小雨滴濺飛擴散,並可以到達很遠地方而造成流行性病害。
稻白葉枯病發生於溫帶、亞熱帶及熱帶。在溫帶地區如日本,病害只發生在高溫季節。熱帶地區則整年皆可發生,高溫多與可增加病害嚴重性,特別如雨水淹沒稻田後發生更為嚴重,分蘗盛期如遇颱風挾帶高雨量則常常造成流行病害,高溫和高濕有助病菌由病組織內溢出,而高雨量及強風有助病菌之傳播並造成傷口供病菌侵入。株距太狹有利水稻生長早期病害之發生,而對後期之影響不大;使用高氮肥降低水稻對病害之抵抗性。
(謝式坢鈺。2003。水稻小粒菌核病。植物保護圖鑑系列8─水稻保護,第329、330頁。防檢局。台北。448頁。)
病徵:
水稻白葉枯病為一種系統性病害,主要為害葉片、葉鞘,偶爾到達穗部。侵入途徑為傷口或自然開口,侵入後病原細菌經細胞間隙進入維管束中繁殖及擴散,故又稱維管束病害
(vascular disease) 。其病徵有三種型態,典型葉枯病徵
(leaf blight) 、急性萎凋型病徵 (Kresek)
、淡黃化型病徵 (pale yellow)。病害在田間通常發生於分蘗盛期之後,有時則在苗期就可發現病徵,主要在葉片或葉鞘,偶爾可在榖粒上出現。
(謝式坢鈺。2003。水稻白葉枯病。植物保護圖鑑系列8─水稻保護,第323-324頁。防檢局。台北。448頁。)
傳播途徑:
本病常發生於颱風過後,因颱風造成很多傷口,病原細菌容易由傷口侵入危害。
(費雯綺、王喻其編。2007。植物保護手冊─糧食作物及其他篇,第33頁。台中。412頁。)
防治方法:
一、 |
秈稻較易感染本病,曾經發病地區及風大之地區,避免種植秈稻。 |
二、 |
病菌由傷口侵入,儘量採用直播,減少移植時感染病菌。 |
三、 |
避免偏用氮素肥料。 |
四、 |
晨露未乾前,避免進入稻田,以減少人為傳染病菌。 |
五、 |
藥劑防治: |
|
藥劑名稱 |
每公頃每次施藥量 |
稀釋倍數(倍) |
施藥方法 |
注 意 事 項 |
10%鏈四環黴素可溶性粉劑
(Streptomycin + Tetracycline) |
1.0公斤 |
1,000 |
發病初期開始施藥,以後每隔10天施藥一次共三次。 |
|
10%克枯爛可濕性粉劑
(Tecloftalam) |
1.2公斤 |
1,000 |
發病初期開始施藥,以後每隔10天施藥一次,連續三次。 |
1.
收割前15天停止用藥。
2.
本藥劑可能發生藥害,宜單劑使用,不得混合6.5%鐵甲砷酸銨溶液、25%賓克隆可濕性粉劑、75%三賽唑可濕性粉劑或22.5%陶斯松乳劑等四種之任一種農藥,或同時混合25%賓克隆可濕性粉劑及75%毆殺松乳劑二種農藥。
*歐殺松乳劑為限制登記使用農藥。
1.不接受擴大作物範圍申請。
2.標示加註致腫瘤等注意事項。(屬致癌性C級。) |
6%撲殺熱粒劑
(Porbenazole) |
30公斤 |
|
幼穗形成期前施藥一次 |
施藥時稻田內應保持水深3~5公分,維持4~5天。 |
【水稻瘤野螟及白葉枯病聯合防治】 |
10%撲殺培丹粒劑
(Probenazole + Cartap hydrochloride) |
30公斤 |
|
插秧後40天及孕穗末期各施藥一次。 |
1.
施藥時保持水深1~2公分,維持4~5天。
2. 收割前10天停止施藥。 |
|
|
(費雯綺、王喻其編。2007。植物保護手冊─糧食作物及其他篇,第33-34、73頁。台中。412頁。) |
|
|
|
白葉枯病病徵 |
|
急速萎凋型病徵 |
(謝式坢鈺,1990,台灣農家全書植物保護專輯第14頁) |
|
(簡錦忠,1988,台灣主要農作物病蟲害彩色圖鑑第11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