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病蟲害與肥培管理技術資料光碟

稻作-水稻

  
項目符號

水稻

 

 

 

 
蟲害防治   病害防治 肥培管理 其他資訊
 
水稻徒長病
育苗箱秧苗立枯病
稻小粒菌核病
稻白葉枯病
稻胡麻葉枯病
稻紋枯病
稻細菌性穀枯病
稻黃葉病與黃萎病
稻熱病
稻線蟲白尖病

稻細菌性穀枯病 (Bacterial grain rot of rice)

病原菌:Pseudomonas glumae Kurita et Tabei

(費雯綺、王喻其編。2007。植物保護手冊─糧食作物及其他篇,第35頁。台中。412頁。)

病原生態:

        本病菌可經由稻種傳播,稻種發芽後存活在稻株表面,分蘗後期可達葉舌部位,大量增值族群,稻抽穗時病菌感染初穗致病。發病最適溫度在24℃~35℃之間,以30℃~35℃最適合發病,稻抽穗前後下雨有助本病之發生,下雨時間及頻度比雨量之影響為大。

(張義璋。2003。水稻小粒菌核病。植物保護圖鑑系列8─水稻保護,第318頁。防檢局。台北。448頁。)

病徵:
  本病發生於水稻齊穗後乳熟期之綠色穗,最初呈蒼白似缺乏水份狀萎凋之罹病殼粒。被害榖粒漸變為灰白色或淡黃褐色,內外穎之先端或基部變紫褐色,護穎亦呈紫褐色。每被害稻穗之罹病榖粒約為1020粒,但發病嚴重時有一半以上之榖粒枯死。被害嚴重之稻穗呈直立狀而不彎曲。罹病榖多呈不稔,若能稔實其糙米大多萎縮且畸形,糙米之一部分或全部變為灰白色,黃褐色或或濃褐色,患部與健全部界限明顯。

(費雯綺、王喻其編。2007。植物保護手冊─糧食作物及其他篇,第35頁。台中。412頁。)

傳播途徑:
  本病以穀粒傳播。發病與稻抽穗期間之氣象有密切的關係,即高溫多日照,降雨量少之氣象條件下發病較多。

(費雯綺、王喻其編。2007。植物保護手冊─糧食作物及其他篇,第35頁。台中。412頁。)

防治方法:

藥劑名稱

每公頃
施藥量

稀釋倍數()

施藥方法

注意事項

2%嘉賜黴溶液

(Kasugamycin)

4.8公升

250

於抽穗初期,(5%抽出時)第一次施藥隔7天再施藥一次,計二次。

 

 

(費雯綺、王喻其編。2007。植物保護手冊─糧食作物及其他篇,第36頁。台中。412頁。)
 

水稻細菌性榖枯病病徵 水稻細菌性榖枯病病徵
(簡錦忠,1990,台灣農家全書植物保護專輯第15頁) (簡錦忠,1990,台灣農家全書植物保護專輯第1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