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稻細菌性穀枯病 
					(Bacterial grain rot of rice)
					 
					病原菌:Pseudomonas 
					glumae Kurita et Tabei 
					
					(費雯綺、王喻其編。2007。植物保護手冊─糧食作物及其他篇,第35頁。台中。412頁。) 
					
					病原生態: 
					
					    
					    
					本病菌可經由稻種傳播,稻種發芽後存活在稻株表面,分蘗後期可達葉舌部位,大量增值族群,稻抽穗時病菌感染初穗致病。發病最適溫度在24℃~35℃之間,以30℃~35℃最適合發病,稻抽穗前後下雨有助本病之發生,下雨時間及頻度比雨量之影響為大。 
					
					(張義璋。2003。水稻小粒菌核病。植物保護圖鑑系列8─水稻保護,第318頁。防檢局。台北。448頁。) 
					
					病徵:本病發生於水稻齊穗後乳熟期之綠色穗,最初呈蒼白似缺乏水份狀萎凋之罹病殼粒。被害榖粒漸變為灰白色或淡黃褐色,內外穎之先端或基部變紫褐色,護穎亦呈紫褐色。每被害稻穗之罹病榖粒約為10至20粒,但發病嚴重時有一半以上之榖粒枯死。被害嚴重之稻穗呈直立狀而不彎曲。罹病榖多呈不稔,若能稔實其糙米大多萎縮且畸形,糙米之一部分或全部變為灰白色,黃褐色或或濃褐色,患部與健全部界限明顯。
 
					
					(費雯綺、王喻其編。2007。植物保護手冊─糧食作物及其他篇,第35頁。台中。412頁。) 
					
					傳播途徑:本病以穀粒傳播。發病與稻抽穗期間之氣象有密切的關係,即高溫多日照,降雨量少之氣象條件下發病較多。
 
					
					(費雯綺、王喻其編。2007。植物保護手冊─糧食作物及其他篇,第35頁。台中。412頁。) 
					
					防治方法: 
						
							
								| 
								
								
								藥劑名稱 | 
								
								
								每公頃施藥量
 | 
								
								
								稀釋倍數(倍) | 
								
								
								施藥方法 | 
								
								
								注意事項 |  
								| 
								
								2%嘉賜黴溶液 
								
								(Kasugamycin) | 
								
								4.8公升 | 
								
								250 | 
								
								於抽穗初期,(約5%抽出時)第一次施藥隔7天再施藥一次,計二次。 | 
								
								  |  
					
					(費雯綺、王喻其編。2007。植物保護手冊─糧食作物及其他篇,第36頁。台中。412頁。)
 
                        
                          
                            |  |  |  |  
                            | 水稻細菌性榖枯病病徵 |  | 水稻細菌性榖枯病病徵 |  
                            | (簡錦忠,1990,台灣農家全書植物保護專輯第15頁) |  | (簡錦忠,1990,台灣農家全書植物保護專輯第15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