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甘藷大家庭 / 家族一覽表 / 家族一覽表(近年台灣所育成之甘藷品種)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家族一覽表(近年台灣所育成之甘藷品種)
發文日:113/10/22

       台灣甘藷育種工作自日據時期即於農業試驗所嘉義農業試驗分所進行,光復後仍由嘉義農試分所繼續辦理育種工作。光復之初延續日本人遺留下之雜交甘藷品系,因該雜交品系未經地方試驗,接收後由嘉義農試分所在台灣各地進行區域試驗三年,選育出台農43號、台農44號、台農45號至台農48號等品種。此外,嘉義農試分所除了整理過去未完成之育種工作外,又自大陸、美國等地區引進130餘種甘藷作為育種材料,以選育作為澱粉用及食用需求之甘藷品種,自1946至1960年之15年間共選出台農49號、台農50號、台農51號、台農52號、台農53號、台農54號、台農55號、台農56號、台農57號、台農58號、台農59號、台農60號、台農61號及台農62號等甘藷品種;自1961起至今甘藷育種目標轉變食用及食品加工用為主,其間共選出台農63號、台農64號、台農65號、台農66號、台農67號、台農68號、台農69號、台農70號、台農72號、台農73號及台農74號等甘藷品種;另外1998年為因應台灣夏季颱風季節蔬菜供應量不足,嘉義分所選育出葉菜甘藷台農71號,以作為供應夏季蔬菜使用。嘉義分所自光復至今已選育超過30個甘藷品種,幾乎台灣絕大部分甘藷品種皆來自嘉義農業試驗分所。除此之外,桃園區農業改良場已選育出4個甘藷品種,桃園1號、桃園2號、桃園3號及桃園4號;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已選育1個甘藷品種,花蓮1號。

以下簡介臺灣近年選育出之各甘藷品種:

1.食味特佳的甘藷品種-台農57號

       莖黃綠色,節間帶淡紫色,毛茸少,葉形五深裂或三深裂,背面葉脈中助及其基部均為深紫色,葉脈為淡紫色,頂葉黃綠色,塊根表皮棕黃色,目深色,無縱溝,肉色橙黃,塊根紡錘形。由嘉義農試分所王俠先生於民國39年以台農27號×南瑞苕雜交,44年選出,現為臺灣中南部種植最多之品種,面積超過5,000公頃。


2.紅心豐產的甘藷品種-台農62號

       莖黃綠色,節間帶暗紫色,葉為心臟形,背面葉脈中肋及其基部均為赤紫色,頂葉黃綠色,塊根表皮淡紅褐色,肉色橙紅,切面易氧化變為綠橙紅色,塊根為下膨紡錘形。由嘉義農試分所王俠先生以多向雜交集團中選出,並加以命名之。


3.高胡蘿蔔素的甘藷品種-台農63號

       莖為黃綠色,葉為心臟形,頂葉為黃綠色,背面葉脈中肋及其基部均為綠色,塊根表皮鮮紅色,肉色深橙紅色,塊根為短紡錘形。由嘉義農試分所李良先生以多向雜交集團中選出,並加以命名之。


4.用途廣泛的甘藷品種-台農64號

       莖中大為紫色,葉為心臟形,頂葉為綠色,葉背基及葉脈均均為紫色。塊根表皮淡棕黃色,光滑美觀,塊根肉色深橙紅,塊根為紡錘形。由嘉義農試分所李良先生於民國55年以多向雜交集團中育成,民國56年秋作選出,即所謂『竹山種』甘藷。


5.含高蛋白質的甘藷品種-台農65號

       莖粗大為紫紅色,無毛茸,葉為心臟形,頂葉淡紫紅色,葉背面、葉脈及其基部均為淡紫色。塊根表皮棕紅色,光滑,塊根肉色橙紅,塊根為短紡錘形。由嘉義農試分所李良先生以多向雜交集團中選出,命名之。


6.適應不同期作栽培的甘藷品種-台農66號

       莖粗大且強硬,綠色,無毛茸,葉為盾形,頂葉亦為綠色,葉背面、葉脈及基部均為綠色,塊根表皮淡棕紅色,表皮尚光滑,肉色橙紅。由嘉義農試分所李良先生於民國64年自多向雜交選出,71年正式命名,現今為中北部種植最多之品種,種植面積超過5,000公頃。


7.澱粉消化性優良的食用及飼料用品種-台農67號

       短蔓,莖淡紫紅色,無茸毛。葉為心臟形,綠色,葉背基部紫色,頂葉綠色,塊根紡錘形,表皮淡紅,肉色橙黃,表皮光滑無脈紋。民國63年以農林18×Centennial雜交,民國74年命名後推廣栽培。此品種因耐蟻象,常作為抗蟻象育種之材料。


8.適合食品加工、製餡、油炸物兼作夏季蔬菜用品種-台農68號

       短蔓,莖綠色,無茸毛。葉為心臟形,綠色,葉脈及葉背中脈基部為綠色,頂葉綠色,塊根紡錘,表皮尚光滑淡黃色,肉色淡黃白。由嘉義農試分所李良先生於民國66年自甘藷多向雜交集團中選出,民國74年正式命名,為花蓮地區主要栽培品種。


9.豐產的食用紅肉甘藷品種-台農69號

       短蔓,莖綠色,無茸毛。葉為長心臟形,綠色,葉脈及葉背中脈基部均為綠色,頂葉綠色,塊根紡錘形,表皮脈少,無瘤目及縱溝,深紫紅色,肉色深橙紅。由嘉義農試分所李良先生於民國72年於多向雜交集團中選出,民國80年正式命名。


10.耐低肥性的食用品種-台農70號

       長蔓,莖綠色,無茸毛。葉為盾形,綠色,葉表中脈黃綠,葉背中脈紅紫,頂葉綠色,葉柄綠色,具茸毛。塊根紡錘形,表皮紅褐色,根痕較深,皮層薄,肉色深橙紅。由嘉義農試分所廖嘉信先生於民國74年於多向雜交集團中選出,民國82年正式命名,因耐旱及耐低肥,故於大肚山地區栽培最多。


11.葉菜用甘藷-台農71號

       蔓長度中等,株型半直立,莖色深綠色,無茸毛。頂葉淡綠色,成熟葉呈深綠色,新生葉之葉形為戟形,成熟葉呈鼻形,葉柄為綠色,且光滑無茸毛。由嘉義農試分所賴永昌先生於民國81年自甘藷多向雜交集團中選出,民國87年正式命名,現今為葉菜甘藷最主要品種。


12.適合鮮食及烤藷用甘藷-台農72號(黃金香藷)

       台農72號為由嘉義農試分所賴永昌先生所育成之品種。株型為半直立性,葉形為心臟形,葉形粗大,葉長平均14.3公分,葉寬15.4公分,葉色及莖色皆為綠色,莖無茸毛,節間長平均8.02公分,莖蔓生育速度中等,分枝數平均6.4支,花色為淡紫色,開花期為每年10~12月間,塊根形狀紡錘形,塊根皮色為深紅色,肉色為橙黃色,每公頃塊根產量約30公噸,對軟腐病、病毒病呈感或中感,對蟻象危害率為19.7 %,較對照種台農57號佳。

       台農72號塊根形狀為紡錘形,在適當栽培條件下,適合烤藷之塊根收量可達40 %左右,較台農57號增產一倍,另外根據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之化學分析結果,台農72號之胡蘿蔔素含量為3,770國際單位,較台農57號之309國際單位高甚多,而本品種之其他營養成分如還原糖、胡蘿蔔素、維生素C、鈣、磷等成分皆較對照種台農57號高,而食味品評結果亦發現台農72號在形狀、皮色等外觀較台農57號佳,而蒸煮後之肉色、質地、香氣、甜味及適合性亦較台農57號為佳,而肉質氧化褐變度低之特性亦較台農57號為優,故本品種不僅可作為食用亦可作為烤藷之加工原料。


13.富含花青素之紫肉品種-台農73號(紫玉)

       台農73號為由嘉義農試分所賴永昌先生所育成之品種。親本為台農62號(父本)及清水紫心(母本),於96年3月16日提出命名,經審查委員審查通過,正式命名為台農73號,商品名為『紫玉』。台農73號長蔓平均長154公分,莖徑平均0.51公分,綠色,無茸毛,節間長平均5.02公分。鼻形,綠色,葉長平均11.2公分,寬6.8公分,頂葉綠色,葉形較細小,葉柄綠色,無茸毛,且莖葉為匍匐性,生育速度中等,莖蔓細小,分枝數中等,平均為4.3支。塊根形狀為長紡錘形。表皮為粉紅色,光滑,表皮脈少,皮目淺,肉色為深紫色。開花期自10月至12月間,植株開花多。種植適期為秋作9~10月,在秋作生育日數約150天,每公頃平均塊根收量為30公噸左右,塊根乾物率為28-32 %,鮮塊根還原醣含量為每百克鮮藷含4.46 mg,鮮塊根花青素含量高,而花青素是由cyanidin及peonidin所組成,藷皮含量較藷肉高。

       經委託新竹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化學分析結果,台農73號之還原醣、維生素E及鈣、磷皆較對照種台農57號高,其他化學成分則以台農57號較高;塊根花青素含量高,而花青素主要是由cyanidin及peonidin所組成,其中藷皮含量較藷肉高。另外食味品評結果亦發現本品種在形狀、皮色等外觀特性皆較台農57號優,而蒸煮後之肉色、質地、香氣、甜味及適口性亦均較台農57號為佳,而肉質氧化褐變度低之特性亦較台農57號為優。故本品種不僅可作為健康食品食用,亦可作為烤藷或其他加工產品之加工原料。


14.優良食用加工用夏作品種-桃園1號

       由桃園區農業改良場於民國81年育成之黃肉甘藷品種,莖淡綠色,無茸毛,葉心臟形,淡綠色,葉脈為綠色, 葉基部帶紫色,塊根表皮淡紅色,肉色橙黃(微帶紫暈),紡錘形,生育日數150天,桃園1號屬中熟種,適宜砂質壤土栽培,台灣北部地區適宜5-8月栽培,尤適合秋作栽培,其塊根水分含量較少,肉質鬆甜,食味佳,產量穩定,春夏作每公頃 32 - 44公噸,秋作每公頃 27-34公噸,其用途為供食用、烘烤甘藷、炸薯條及製作甘藷餅之餡。桃園1號為桃園區農業改良場辛仲文先生所育成之品種。


15.葉菜用甘藷-桃園2號

       桃園2號由桃園區農業改良場於民國87年育成之葉菜甘藷品種,葉心臟形,莖中等、綠色、無茸毛,半直立型,再生力強、耐寒耐旱,生育快,分枝多。夏季高溫多濕之環境下其地上莖葉生長與發育迅速,病蟲害較少發生,對颱風豪雨耐受性強,再生能力佳,可宿根栽培,採收期長,春夏作7~15天可採收一次,秋冬作每20~30 天採收一次,一年可採收10~13次,年產量每分地約2,000~3,500公斤,露天及設施均可栽培,品質佳,無苦澀及腥味,炒後不褐化,纖維化低,深受消費者好評,可作為之夏季菜源。桃園2號之品種特性係半直立型植株匍匐於地面,受颱風及豪雨之威脅較其他葉菜類輕微,較適合機械採收之株型。由桃園區農業改良場辛仲文先生所育成之品種。


16.紫肉(芋仔)甘藷-花蓮1號

       品種來源:花蓮1號由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周明和先生所育成之品種。花蓮農改場自民國86年起陸續引進芋仔甘藷品系,經過10年育種研究,依育種目標選出表現優良、產量高且穩定,藷形佳,塊根肉色深紫色之甘藷新品系,適合作為芋仔甘藷推廣,遂於民國97年11月11日召開作物新品種命名審查會議,經審查通過,命名為甘藷花蓮1號。

       品種特性:甘藷花蓮1號為芋仔甘藷屬於中晚熟品種,適合於春作栽培,其生育日數為160天,株型為匍匐性,蔓長252公分,莖蔓分枝長192公分,葉形為心臟 形,葉色為綠色,莖色為綠色,抗病性及抗蟲性較本地紅葉紅皮種為佳,在花蓮地區塊根產量每公頃可達18,959公斤,在全國性區域試驗塊根產量每公頃可高達29,232公斤,同時該品種藷塊具有很強的抗氧化能力,且其粗纖維、總膳食纖維、鈣及還原糖等含量皆較本地紅葉紅皮種為高,深具保健養生之特色。未來花蓮1號之推廣方向朝向能取代部份目前花蓮地區種植之芋仔甘藷品種,並可開發多元化食品加工之添加材料,提高產品附加價值,以增加農民之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