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蓮霧博物館 / 採後處理 / 採收後處理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採收後處理
發文日:97/08/22
採收後處理

    蓮霧果樹是熱帶性喬木,植株高大,生長快速,種植後第3年,農民就令其試生(少量試產),以調整其樹型與生長勢。不過,初期樹齡淺,植株小,結果串數亦少,但是隨著植株迅速壯大,產量增加很快。以往,多採放任式生產,植株茂盛,果實纍纍,但是品質低落,價格不好。80年代起,東方果實蠅危害果粒嚴重,不得不採用果房套袋保護;加上人工昂貴與提高工作效率,不得不採取矮化栽培,全面修剪枝幹;而且國民消費水準亦逐漸提高,致使重質不重量的經營管理策略,蔚為風潮。以前10年生果樹單株,每年常可採收180~300公斤產量,如今僅約120~180公斤之間,約降低三分之一重量,但利潤卻比以往高。

  蓮霧果樹開花習性,約2~3個月可開一次花。目前,本島一年四季均可吃到蓮霧,乃因果農產期調節技術所致。果農為獲得最高利潤,各地果農乃因地制宜,再配合比較利潤原則所生產。一般而言,本島蓮霧產地與產期略述如下:屏南地區是12月~次年6月、屏北地區是10月~次年4月、高北地區是3月~7月、梅山地區是6月~9月、宜蘭地區是5月~8月,其餘產量甚少,茲不贅述。不過,高北地區的六龜區域則較特殊,六龜南邊的新威地區特性,與屏北地區的高樹相近,常可生產早期黑鑽石蓮霧,果實碩大,價格相當好,不過六龜本鋪以北則不較適宜,常受制於寒害,它也是過年期間黑鑽石果品很少與近年優良品質較缺乏的主要原因,故六龜中北部仍以生產4~7月果品為宜。
(高雄區農業改良場 李賢德)
 

採收、運送

  蓮霧果實成熟時,果臍展開為其特徵,蓮霧因皮薄容易造成機械性損傷,採收後的療傷處理效果不大。因此減少不必要裝御及碰觸,避免採收過程的造成損傷。採收時以採果剪自果蒂整串剪下,連同紙袋一起採下放入底部或邊層需有柔軟的襯墊物塑膠桶(籃)小心運至包裝場,做選別裝箱的工作。

 

分級

  品牌蓮霧包裝時容器以子母箱包裝較合乎運輸的安全方便及市場的消費需求。子箱容量2公斤,裝箱時宜用果套或紙絲逐粒保護,果實放置時相鄰的兩行,果頂及果底交互排列。由子箱合裝成一個母箱。包裝盒、箱除了印了品牌商標、產品編號及吉園圃之標誌外,尚須應標示產品名稱、品牌、品種名稱、重量(個數)、生產單位、地址、電話、食用及儲藏方法建議與最佳美味期限等內容。由行口及拍賣市場出售的果品,雖然有不同的包裝形式,唯減少擦壓傷是共同的要求,基本上以平箱的方式較塔型包裝,損失較少。整箱或整籃蓮霧如能適度的以紙絲及報紙的分層襯墊,更可以減少許多不必要的耗損。

 

包裝

  蓮霧果實因土壤的差別,季節的變化,加上樹勢及管理技術的不同,產品的外觀有極大的差異,因此依照各市場及通路的需求訂定合適的分級標準。一般以單果重的大小、色澤與質地來分級,不同產地間各有其分級標準,不同季節也有不同的分級標準。所幸品牌蓮霧只訂定一個規格,即甜度在12o Brix以上,單果重150公克以上,無病蟲害及裂果現象。分級時,分級人員需戴手套減少指甲或其他其他物體對表皮的碰傷及減少感染的機會。

 

(文 高雄區農業改良場 賴榮茂課長)

(圖 高雄區農業改良場 陳思如 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