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病蟲害與肥培 / 肥培管理 / 菊花合理化施肥管理策略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菊花合理化施肥管理策略
發文日:97/08/27

WP_20140506_09_23_04_Pro

一、緣起

       由於台灣地區屬於高溫多雨之氣候型態,使土壤中鈣、鉀、鎂、鈉等鹽基離子易經雨水沖洗而流失,高溫易使有機質分解迅速,致使土壤有機質含量偏低,且台灣地區農田多經過長年耕作,且農地複作指數頗高,因此常有所謂農田土壤連作障礙之問題產生。由於近年來蔬菜價格一直起伏不定,雖然大多歸因於氣候變化之影響,惟如何在本身能掌握之控制條件下,創造出最大的利益,其中最關鍵的部份即為掌握正確的土壤與肥料管理技術。本文擬提供栽種菊花之土壤管理與合理化施肥建議,以供農友應用之參考。

二、土壤管理策略

       臺灣農田土壤母質種類相當多,主要可分紅壤、黃壤、砂頁岩非石灰性沖積土、砂頁岩石灰性沖積土、片岩沖積土、片岩粘板岩混合沖積土、粘板岩沖積土及少部份黑色土等土壤,依土壤特性而言,大部份土壤反應(pH值)範圍頗廣,惟台灣地區雨水充足,淋洗作用強盛,使土壤中鈣、鉀、鎂、鈉等鹽基離流失,土壤易酸化,使土壤微量元素易於缺乏,磷易被固定而降低有效性,致使土壤肥力偏低。另高溫多雨之氣候型態下,土壤中有機質分解快,使土壤有機質含量較少,土壤質地相對較粘重,致使土壤物理性不良。因此適宜的策略必須著重於綜合的土壤管理技術,以確切維繫農田土壤永續經營。

(一)加強維護土壤有機質

1.施用有機質肥料

       有機材料種類繁多,諸如禽畜糞、骨粉、豆餅、豆粉、花生餅、菜仔粕、芝麻餅、棉仔餅、菎麻仔餅等都是很好有機質肥料的材料,由於臺灣農田土壤中有機質分解消耗快速,必須適時補充有機質肥料。且有機材料理應經過適當的堆積腐熟,而製成品質穩定的有機質肥料。施用有機質改良資材對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最為明顯,並能增進土壤中磷、鉀、鈣、鎂含量及有效性,一般農田土壤有機質含量應維持2-3%以上,因為有機質對土壤物理性最大影響在於增加土壤團粒穩定性,並促進微生物活性,尤以紅壤應著重於物理性改良, 一般土壤穩定度與土壤中腐植質(腐植酸或黃酸物質為主)有密切關係,而有機質肥料常含有腐植質成分,故可改善及促進土壤理化性之穩定。

2.適時輪作綠肥

       綠肥是增進地力的植物,更是增加土壤有機質最好材料,在蔬菜園可種植太陽麻、魯冰、田菁、虎瓜豆、苕子、羽扇豆、鐵富豆、營多藤、白花三葉草等綠肥作物,在開花盛期組織柔軟時掩入土壤可增加土壤營養要素及有機質含量,更可保持土壤肥力,緩和土壤pH變化,且因其富含柔潤纖維材質,易被土壤中微生物分解,可活化及增進土壤微生物作用,因此可見施用有機質資材及綠肥均可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改善土壤理化及微生物等特性。

(二)改良土壤物理性

       深耕可以改良底土物理性,其效果包括打破犁底層或壓實層,以及可以增加底層土壤的孔隙度,進而增加土壤中空氣含量,故有利於根之伸長,促進作物之生育,惟如能配合施用適量的有機質肥料,將更能相輔相成。

(三)改良土壤化學性

       一般土壤最適宜pH值為5.8~6.8,土壤反應(pH)可影響植物生長及養分吸收,pH值在5.5以下植物養分中氮、磷、鉀、鈣、鎂、硫等養分有效性減少,如pH 值降至4.5以下則除上述養分外,錳、硼、銅、鋅等微量要素的有效性也減低, 造成作物養分吸收受阻,作物生長不良。另酸性土壤由於土壤膠體吸著氫離子濃度太高,土壤中活性鋁、鐵、錳易被溶解於土壤溶液中,對植物常發生毒害,土壤有益微生物活動亦受阻,因此常以施用石灰資材以減少毒害,改良土壤。其它如土壤電導度(EC值)等化學特性亦必須注意。

(四)活化及促進土壤微生物活性

       土壤微生物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作物生長,其中包括固氮菌、菌根菌、硝化菌、有機物分解菌等等,種類甚多,作用功能也甚廣,例如增進土壤氮素來源、增加養分的有效性及溶解度、合成植物生長調節劑、增進作物根系生長及營養吸收、分解有機物釋放養分、分解土壤中有毒物質、與病菌抗衡作用、聚合形成土壤腐植質等等的功能,各種土壤微生物都扮演著不同的角色。現今有關本土化微生物肥料如固氮菌、菌根菌及溶磷菌等也曾在豆類、蘆筍、玉米及樹苗等作物試驗中呈現良好效,均值得參考應用。

三、合理的肥料管理

       一般菊花栽培大多採露天方式,由於是露天栽培,因此陽光充足,作物生命力旺盛,養分吸吸力較強,作物無徒長現象發生,而土壤承愛雨水之洗禮以及溝濬方式之供給水分,以致使土壤中因施肥過剩所造成之鹽分累積,可藉淋洗而稀釋淡化,較無土壤鹽分累積的現象。反觀所謂設施栽培,由於有塑膠布之遮蓋,陽光不足,作物生命力較弱,徒長是常見的現象,而雨水亦被阻隔於外,土壤中之鹽分亦無法因雨水淋洗而淡化,且限於設施,一般大多以自動控制空中噴灑方式供水分,以致水分僅止於土壤表層,亦不足以將土壤鹽分淋洗,故頻繁過量之施肥,以致土壤鹽分蓄積,作物生育不良,便成為現今設施栽培上的最大問題所在。

(一)把握少量多施之原則

       當作物有施肥不當,尤其是化學肥料施用過量,則會產生農田土壤中 肥料鹽基殘留過高,導致作物生長產生障礙。例如當氮肥施用量過高時,易導致新梢生長過盛,花芽形成率低,不定芽或抽梢太多,消耗葉片合成光合產物,新梢與花朵、果實競爭養分,而將會影響果實品質。理論上應依據土壤與葉片分析診斷資料,配合各生育期需要情形,適時供給肥料配方,以發揮最大肥效及減少肥料支出成本。實際耕作上,則可以配合少量多施之原則,並即時觀察作物新梢或葉片生長情形,避免新梢快速徒長及葉色過於濃綠,而能使作物維持穩定的生長態勢為最高原則。

(二)適量合理的施肥理念

       栽種菊花的合理施肥推薦用量,每一期作有機質肥料每公頃施用約6-10公噸,化學肥料為氮素200-400公斤/公頃(換算成尿素約435-870公斤/公頃;或硫酸銨952-1,900公斤/公頃),磷酐150-300公斤/公頃(換算成過磷酸鈣約833-1,666公斤/公頃),氧化鉀200-400公斤/公頃(換算成氯化鉀約333-666公斤/公頃)。施肥法為有機質肥料全量約6-10公噸/公頃及過磷酸鈣全量約833-1,666公斤/公頃,以中耕機掩埋混入土壤為宜。另外氮肥及鉀肥因為溶解性高,較易流失,建議將全部施用量分成15%(尿素65-130公斤/公頃、氯化鉀約50-100公斤/公頃);25%(尿素109-218公斤/公頃、氯化鉀約83-166公斤/公頃);25%(尿素109-218公斤/公頃、氯化鉀約83-166公斤/公頃);20%(尿素87-174公斤/公頃、氯化鉀約67-133公斤/公頃)及15%(尿素65-130公斤/公頃、氯化鉀約50-100公斤/公頃),施肥時機分別為定植後第7-15日、摘心後、定植後大培土、花芽分化前、花芽生長期等五次追肥,並宜掩埋混入土壤中,以避免肥料流失。

四、結語

       土壤是作物生長之根本,台灣地區農田因受到氣候及土壤母質條件,以及農地長年耕作且複作指數偏高之影響,使得農田土壤與肥料管理之良否,成為作物栽培成功與否的重要關鍵因子之一。因此農田每年應施用適量有機質肥料,促進土壤微生物活動,增進土壤肥力。實施敷蓋或草生栽培,改善土壤通氣、排水等物理性。並根據土壤分析診斷資料,適時地施用土壤改良資材,調整適當的酸鹼度(pH值)及其他化學性,改善根生環境,以健全根系。再施予合理的肥料管理,以培育植株強健的樹體,如此才能期待更豐盛美好的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