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徵
成蟲:褐色。體長 1.8-2.0 cm,體軀灰黃色,前翅上有一條灰白色粗斜紋。具有明顯的灰白條紋。腹部背面基部有一叢褐色毛塊,下唇鬚側方與腹背之毛塊呈暗褐色,前翅基部有數條淺土黃色細條紋,內、外橫線均為灰白色,後者呈波浪狀,自內橫線之前緣近處至外橫線之稍後方有一條淺土黃色粗斜帶,腎狀紋灰白,外橫線之外側尚有具光亮之灰白色粗帶一條,雄蛾較雌蛾明顯。後翅灰白色,其外緣暗褐色,展翅時可達 30.0 -40.0 mm 。
卵:淡黃色,呈半球狀形,其上具放射狀之隆起線,一百至數百粒成一卵塊,上覆雌蛾黃色尾毛。
幼蟲:色彩變化多,有黑、暗褐、綠褐、灰褐色等,第四及十至十一節之黑紋較明顯,老熟幼蟲體背與體側具黃色不規則縱紋及斑點,於第一及第八腹節具 2 個黑色斑點,體長約 40.0- 45.0 mm。 。
蛹:赤褐色有光澤,呈紡錘狀,長度約 2 cm。
危害概述
成蟲為夜行性,於傍晚之時開始活躍,雌成蟲交尾後於葉背產下卵塊,卵塊蓋覆鱗毛,卵藏於其下,每卵塊之卵數不固定,視卵塊大小而定。自卵塊孵化後開始取食寄主,初齡幼蟲具群聚取食習性,逐漸向外擴散,於葉背啃食葉肉組織,僅留表皮膜,呈透明食痕或小孔。3 齡以後開始分散。白天潛伏於土壤或枯葉中,黃昏後自藏匿處出來覓食,由葉緣蠶食全葉,嚴重時僅留下葉柄及葉脈。老熟幼蟲鑽入土中作蛹室而化蛹。該蟲羽化後離開土表完成交尾、產卵持續造成危害。
防治方法
1. 農業防治法:
(1) 田區種植前先放水淹田及進行耕犁,以滅除土中殘存幼蟲及蛹。
(2) 於田間若發現卵塊,直接予以摘除。
(3) 落實清園,清除栽培環境四周雜草,枯株與落葉,維持田間良好衛生,減少害蟲躲藏處及食物來源。
(4) 進行設施栽培時,注意是否遮蔽完整,發現漏洞時確實修補,同時確保移入設施之種苗及介質乾淨健康並無攜帶蟲源。
2. 性費洛蒙防治法:透過全年施掛費洛蒙陷阱(有效距離為 50 公尺,30-45 天更換誘引條一次)之方式進行大面積防治,誘殺區域包含作物栽培區、周邊道路、公共區域以及周邊未管理或防治不善之菜園,施掛之陷阱亦可監控害蟲於田間發生之密度,機動進行防治工作,降低疫情大發生之機率。
3. 物理防治法:將成蟲具有趨光之習性,可於夜晚期間於栽種田區架設燈光陷阱進行誘捕,藉以降低田間成蟲數量。
4. 生物防治法:利用大量釋放昆蟲天敵的方式,透過捕食或寄生天敵減少田間卵及幼蟲之數量,捕食性天敵如草蛉、小黑花椿象、黃斑粗喙椿象;寄生性天敵如馬尼拉小繭蜂。另於田間施用蘇力菌、核多角體病毒、黑殭菌等微生物製劑,建議於黃昏傍晚時分進行噴灑,避免過強陽光影響藥劑效力。
5. 化學防治法:於害蟲發生初期,針對初齡幼蟲群聚特性進行藥劑防治,噴灑時機以害蟲活動時間為宜,如傍晚或清晨,施用時注意藥液是否均勻噴灑至葉面及葉背,另針對害蟲躲藏處進行施藥,如田間雜草堆、田區周邊之寄主植物。藥劑之選用可參考植物保護資訊系統之推薦藥劑,依不同作物類別選擇不同機制藥劑進行輪用,維持良好效果並減少抗藥性產生。
資料來源:農業病蟲害智能管理決策系統 | 病蟲害資料庫
斜紋夜蛾幼蟲 ( 圖片資料來源:病蟲害資料庫-林秀橤)
斜紋夜蛾成蟲 ( 圖片資料來源:病蟲害資料庫-農業研究室 )
禁止未經授權之複製或下載等用於營利行為,違者依法必究。 農業部 版權所有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維護單位: 臺中區農業改良場 最佳瀏覽狀態為 IE7.0 以上, 1024*768 解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