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徵
成蟲:成蛾體長 1.7-2.0 cm,翅呈黃褐色 (雌) 或灰黃褐色 (雄),外具腎狀紋暗褐色。
卵 :卵粒散生,呈饅頭形。
幼蟲:體色變化多,呈淺綠、暗綠、黃褐或暗褐色等。幼齡體瘤及體毛較明顯,後隨生長而變淡或消失。老熟幼蟲性兇殘且行動敏捷,體長可達 5 cm。
蛹 :在土中化蛹,蛹呈赤褐色,長度約 1.8 cm。
危害概述
幼蟲破壞性強,危害情形依不同作物而有差異,以玉米為例,成蟲日間潛伏於莖葉間,夜間活動,產卵於玉米心葉、果穗或花絲上。初孵化幼蟲多啃食嫩葉,至雄花形成後即進入尚在鞘葉內之花穗為害,果穗抽出後自花絲部位食入內部危害玉米粒;於豆科作物如花生上,成蟲將卵散產於作物葉上,初孵幼蟲先啃食心梢及花器,老齡後啃食嫩葉、嫩莖,若於開花結莢期遭危害,嚴重影響產量;若於花卉作物上,成蟲將卵產於花苞或葉面上,初孵幼蟲啃食嫩葉或藏於心部內危害,開花後取食花苞及嫩瓣,影響花朵商品價值;於瓜果或番茄上,幼蟲除了啃食嫩葉、嫩莖外,亦會蛀入果實中或啃食幼果外皮,使作物失去價值。幼蟲體色常有變化,多與寄主色澤相似,危害後多留下蟲糞,且幼蟲具有相互殘食習性,故多為一果或一穗一蟲,老熟幼蟲鑽入土中化蛹,成蟲羽化交尾後產卵持續造成危害。
防治方法
1. 田間管理:田區於種植之前進行翻耕、淹水,殺去土中留存之幼蟲及蛹;進行設施栽培時,確保其隔離完整,發現漏洞時立及修補;巡田時若發現卵粒及幼蟲,立即以手捏除;保持田區清潔,移去園中殘株減少其躲藏處。
2. 性費洛蒙防治法:於田區及周邊區域進行費洛蒙防治,全年施掛陷阱并配合大面積區域共同防治,將田間雄成蛾大量誘捕,以減少交配機會方式降低害蟲田間密度,亦可作為進行防治工作之參考。
3. 燈光誘集法:於田間架設燈光陷阱,趁夜間成蛾活動時誘殺成蟲,降低成蟲數量。
4. 微生物防治法:據報導,在田間番茄夜蛾於每年十至十一月中旬,幼蟲易被白殭菌及黑殭菌感染;在防治上可噴灑蘇力菌、核多角體病毒、黑殭菌等微生物製劑,施藥時間以傍晚時分效果較佳。
5. 生物防治法:大量釋放昆蟲天敵,透過天敵壓制田間害蟲族群之數量,如草蛉、小黑花蝽象、黃斑粗喙蝽象等。
6. 化學防治法:以化學藥劑直接噴灑覆蓋作物防治害蟲,成蟲產卵約 10 日後,及蟲害發生初期為重要防治時機,施藥時間則以清晨或傍晚害蟲活動時間為佳。藥劑之選用可參考植物保護手冊之推薦藥劑,依不同作物類別選擇不同機制藥劑進行輪用,維持良好防治並減少抗藥性產生。
資料來源:農業病蟲害智能管理決策系統 | 病蟲害資料庫
番茄夜蛾幼蟲與成蟲 ( 圖片來源:病蟲害資料庫-農藥研究室 )
禁止未經授權之複製或下載等用於營利行為,違者依法必究。 農業部 版權所有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維護單位: 臺中區農業改良場 最佳瀏覽狀態為 IE7.0 以上, 1024*768 解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