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病蟲害與肥培 / 蟲害防治 / 銀紋夜蛾 Trichoplusia ni (尺蟲)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銀紋夜蛾 Trichoplusia ni (尺蟲)
發文日:98/03/27

特徵

成蟲:成蟲體及前翅灰暗褐色,後翅暗褐,但基部淡色。觸角絲狀,前翅中央有腕狀之銀色曲紋,外緣及緣毛皆暗褐色,後翅緣毛白色,體長 12 mm,翅展 32 mm。

卵:饅頭狀,淡綠色,直徑 0.5 mm左右。

幼蟲:全體淡綠色,胴部背面第二節以下,細縱線四條白色,略呈波狀,第五至十節之結合部,體伸張時呈白色,體自前端至後端逐漸肥大,第三、四腹節無腳,故步行時如尺蠖狀,但第八腹節有腳。氣門橢圓白色,體長約 30 mm。

蛹:頭、胸部黑褐,體暗赤褐色,小顎末端突出於第五腹節,觸角長達中腳之尖端,尾端圓筒形,略突出,末端有長形之鉤狀尾刺二個,此等之外側,另有短形鉤狀尾刺六個。體長約 15 mm。

危害概述

在台灣,年發生 5~6 世代,成蟲有趨光性。卵散產於葉部或植株,尤其在幼嫩部位。孵化後幼蟲即以嫩葉或幼嫩組織為食,4、5 齡幼蟲食量很大,取食葉裡形成穿孔並排出濃綠色糞便於葉上,較不怕烈日,活動大多在葉面上,較不具有隱藏習性,若發生極易發現,為雜食性且食量大,密度高時葉片被啃盡而影響植株枝生長。因幼蟲之腹足二對退化,行走如尺蠖狀,故又名擬尺蠖或拱背蟲。老熟幼蟲於葉背或植株上吐絲結薄繭而化蛹於其內,與其他夜蛾類不同。以 2~5 月及 9~12 月為發生盛期。成蛾被認為是半夜行,因為有時取食和產卵會在黃昏時進行,在陰天或天氣涼爽時變得活躍而活動,但在夜間更為活躍。 在低至 15.6°C 的溫度下容易產卵,但在較熱的夜晚飛行活動較活躍。

防治方法

1. 誘蟲燈和費洛蒙的利用:成蟲夜行性並具有趨光習性,可利用燈光誘殺成蟲,減少成蟲交尾繁殖的數量。國外另開發有費洛蒙的誘殺技術,可與燈光陷阱組合使用,可以增加捕獲量 。

2. 生物防治:蘇力菌是長期一直被用來有效防治鱗翅類的製劑,且不會造成環境和有益昆蟲的傷害,本蟲可使用庫斯品系的蘇力菌製劑進行防治。Trichoplusia ni NPV (核多角體病毒) 是有效的微生物,但由於寄主範圍狹窄,僅在試驗階段尚未商業化。大量釋放赤眼蜂可用於防治銀紋夜蛾,增加數倍的卵被寄生率,但不同作物的效果不同, 這種方法最適用於番茄,對十字花科和胡椒也有效 。

3. 化學防治:使用殺蟲劑是最方便快速的防治方式,但長期使用下,抗藥性已經成為防治銀紋夜蛾的問題。植物性殺蟲劑如印楝素,可作為忌避取食又是生長調節劑,亦可施用作為較安全的防治資材。

 

資料來源:農業病蟲害智能管理決策系統 | 病蟲害資料庫

 

銀紋夜蛾-幼蟲_溫宏治_mod

銀紋夜蛾幼蟲 ( 圖片資料來源: 病蟲害資料庫-溫宏治 )

銀紋夜蛾-成蟲_農藥研究室_mod

銀紋夜蛾成蟲 ( 圖片資料來源: 病蟲害資料庫-農藥研究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