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徵
有翅胎生雌蟲:體長 1.48-1.86 mm。體色因寄主與季節而發生變化,為黃綠色-墨綠色。頭、胸、觸角第一至二節、吻、足基節、腿節基部 1/2 脛節末端、跗節、爪、腹側骨片、腹管、尾片與尾板均為褐色,觸角第三至六節與翅脈淡褐色,觸角較身體短,在第三節上有 4-10 個次生感覺器。吻長達後足基節,尾片長,近中間細縊處有 4-6 根側剛毛。
無翅胎生雌蟲:體長 1.44-1.90 mm。顏色同有翅雌蟲。腹管管狀,其長為尾片之 2 倍,還比觸角稍長。身體背面網狀,身體上之暗色斑紋較少。
若蟲:似無翅胎生雌蟲,但較小形,綠色乃至黃綠色。
危害概述
有翅雌蟲周年可見,乾燥溫暖季節發生最猖獗,南部地區於春季至夏初發生最盛。與無翅個體同行胎生繁殖,多群集在葉片與嫩芽上吸食汁液,使被害心葉扭曲捲縮、新芽枯萎、葉片皺縮變黃、植株衰弱而植株生長受阻。當密度高時,成蟲與若蟲體末端具蜜管,分泌之蜜露污染下位葉葉片,並誘發煤煙病,致葉片佈滿黑煤狀菌絲,影響植株行光合作用使植株生長不良。
防治方法
一、 物理防治:因有翅型蚜蟲偏好黃色,可利用黃色黏紙或水盤誘殺,以降低族群,約 5 公尺設置一點,黏紙高度以貼近作物上方為宜。
二、 生物防治:
1. 捕食性天敵
(1) 捕食性瓢蟲:六條、龜紋、六星、柄狀、甘蔗小黑、赤星、錨紋、褐尾小黑、褐斑小黑、四星小黑、五星、二星小黑、七星、八條、波紋、中國六星、小十三星等 18 種瓢蟲。
(2) 食蚜虻:黑點、黑色、刺腿、短刺、刺背等 5 種食蚜虻。
(3) 食蚜蠅、大草蛉、安平草蛉、褐姬蛉、 花椿象等。
2. 寄生性天敵
(1) 蚜小蜂:Aphelinus mali, A. sp.
(2) 蚜繭蜂:Trioxy communis, T. indicus, Lysiphlebia japonica , Lipolexis gracilis, Ephedrus persicae, E. plagiator。
三、 田間管理:棉蚜為雜食性昆蟲,且以多種雜草為寄主,雜草或其他寄主可提供棲息及躲避處,因此應清除雜草或同時施藥防治,避免擴散傳播。栽培環境衛生對於蚜蟲之發生關係密切,殘株不宜保留,應及時去除,於生長初期必須注意蚜蟲之發生以免幼苗受損。
四、發生時宜及時防治,防治藥劑參考植物保護資訊系統上之藥劑,但施用前必須小面積使用於植株上,以避免產生藥害。
資料來源:農業病蟲害智能管理決策系統 | 病蟲害資料庫
圖片資料來源:病蟲害資料庫-余志儒
禁止未經授權之複製或下載等用於營利行為,違者依法必究。 農業部 版權所有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維護單位: 臺中區農業改良場 最佳瀏覽狀態為 IE7.0 以上, 1024*768 解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