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病蟲害與肥培 / 病害防治 / 菊花菌核病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菊花菌核病
發文日:98/03/27

病原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英 名:Sclerotinia rot
       菊花菌核病在台灣中部地區只發現危害育苗期之菊花扞插苗;本病發生於12月下旬至隔年4月上旬。由於扞插密度高,苗床外表只露出菊花插穗頂部,當插穗被害時靠近地基部組織先產生暗綠色水浸狀腐敗,而後向莖頂蔓延,直到插穗頂端葉片產生水浸狀腐敗時,苗床外表才顯現危害徵狀,此時插穗基部已腐爛並佈滿大量白色菌絲,最後在病組織表面形成由白色轉變成黑色之不規則形菌核。本病害在苗床之傳播,主要是經由病株與健株葉片重疊接觸傳染,因此形成圓形之罹病區(Disease areas),隨危害時間越久罹病區越大。

       分離自菊花之菌核病菌,其最適生長溫度為20-25℃,35℃時完全無法生長。溫度與病害發生有密切關係,在25℃菊花菌核病病勢進展最快,而30℃時菊花菌核病完全不發生。

防治方法

  1. 植物保護手冊目前無推薦菊花菌核病藥劑,本場初步藥劑篩選,結果發現50%免克寧水分散性粒劑1000倍及50%撲滅寧可濕性粉劑2000倍防治效果佳。
  2. 苗床發病時,立即拔除病株放入塑膠帶,取出處理,並利用上述藥劑噴灑發病處周圍。
  3. 蒸氣消毒苗床
  4. 燻蒸劑消毒苗床

菊花菌核病(資料來源UMASS)

圖片資料來源:https://ag.umass.edu/greenhouse-floriculture/photos/chrysanthemum-sclerotinia-stem-r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