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豬氏物語 / 豬種圖鑑 / 蘭嶼豬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蘭嶼豬
發文日:97/08/26

蘭嶼豬

蘭嶼豬(Lanyu)


品種特徵

耳朵豎立,皮膚毛色為黑色具光澤,毛質短而黑,適應亞熱帶濕熱氣候,耐粗飼,抗病力強。體軀呈長方形,體型較小;頸部起至背部有剛毛,背部些許凹背。乳頭數每側約為 6 個,公豬睪丸緊接臀部。四肢粗短強健,腳呈 X 字形腳掌貼地,蹄部緊密著地,後腳與地垂直。尾巴常不停的擺動,像似趕蒼蠅。一般而言,依體型上可概略分為精肉型與肥肉型兩種:精肉型之顏面長、鼻孔寬圓、四肢高而瘦長、頭部細長,耳朵稍大前傾,前胸狹窄;而肥肉型則鼻孔稍尖,體型短,頭部豐滿,四肢矮短細小,耳朵較小、豎立,前胸寬度厚些。出生產仔總頭數約為 7 頭。


品種來源

蘭嶼豬為臺灣小體型之小耳豬種,五月齡體重不及 20 公斤,成熟體重少 70 公斤的迷你豬種,為蘭嶼原住民生活中最貼切的家畜,飼養在居家旁。在十七世紀初期荷蘭人佔領台灣以前,台灣地區已有所謂紅毛小耳豬,該豬種後來與來自中國大陸之中國豬種交配,生產黑色小耳豬,當地人稱為「生番種」。此種豬雖馴養年代已久,但性情仍較粗暴且當地居民大多採放牧方式飼養,外表特徵為耳尖且直立,故當時又名小耳種。然自台灣地區開始飼養高經濟效益之外來品種後,即逐漸被淘汰。直到 1975 年國立台灣大學畜牧系李登元教授自離島蘭嶼引進當地小型黑色豬種,進行生物醫學研究用小型豬的選育工作,與藍瑞斯雜交後培育成李宋系實驗用豬種,小耳豬才被生物醫學界重視。由於蘭嶼地區的迅速開發,民生改善,及當地人對食肉品質需求提高,蘭嶼島民開始引進洋種豬並混雜飼養,使純種蘭嶼豬不易在蘭嶼被保留下來。因此在 1980 年 6 月由行政院農業發展委員會中央加速農村建設「迷你豬採種計畫」經費補助下,臺灣省畜產試驗所台東種畜繁殖場自蘭嶼引進 4 公 16 母,做為繁殖種群,建立醫學研究用迷你豬基礎族群(台東種畜繁殖場,1996)。但因圈養在一個坡林地,自成為一個逢機配種的豬群,每年維持 15 公 45 母的一歲齡以上的種豬,在 1987 年被納入國家級保種種原族群,並繁殖推廣給台灣地區之小養豬戶或供醫學試驗研究用(李等,1994)。

畜產種原紀錄
紀錄事項:
1、長壽健康母豬
西元1984年7月6日至2003年12月日(19歲半),堪稱為台灣最長壽的蘭嶼豬。
2、種母豬出生活仔數14頭為最多。
3、最重公豬成熟體重為95公斤。